当“新闻已死”的论调在社交媒体甚嚣尘上,当流量逻辑不断蚕食媒体初心,一部沉甸甸的文集悄然问世——它恰似一把穿越百年的钥匙,为当代青年打开了理解“新闻人为何而战”的思想闸门。
《韬奋精神的时代回响:理论与实践研究文集》并非寻常的论文汇编,而是一场与“中国现代新闻旗帜”的深度对话,一次对“新闻人精神原点”的郑重回望。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韬奋先生以生命写就的“职业答卷”:从《生活》周刊中那些与读者肝胆相照的“信箱回信”,到“七君子事件”中宁折不弯的铮铮铁骨;从流亡途中仍坚持执笔出版的果敢坚韧,到毕生践行“为大众立言”的赤子之心。这些鲜活的叙事与思考,不仅勾勒出一位“文化战士”的精神版图,更在百年后的今天,与Z世代的职业困惑与价值追寻产生了惊人的共鸣。
这本文集,恰似一部跨越时空的青春修炼手册——它不提供速成的答案,却点亮精神的灯塔;不回避现实的复杂,却重塑信念的坐标。
一、打破 “历史滤镜”:让韬奋从“课本人物”变成 “精神搭子”
提起韬奋先生,不少年轻人的第一反应是“历史课本里的名字”“长江韬奋奖的前缀”。但在这部文集中,他的形象被彻底“祛魅”——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伟人符号”,而是能与当代青年共情的“精神搭子”。书中收录的《韬奋精神 润泽南洋》一文,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他在上海交通大学(时称南洋公学)的求学往事:因不喜欢工科,顶着父亲“实业救国”的期待毅然转文科;为凑学费,白天当“优行生”、夜晚做家教,蚊帐破了就与蚊虫“大战三百回合”;即便经济窘迫,仍在毕业照里藏起眼泪,用“生踢门陀(sentimental)”的自嘲化解尴尬。这些生动的细节,让百年之前的韬奋先生变得可亲可近——原来他也曾深陷专业与理想碰撞的迷茫,也曾为生计辗转难眠。
对于当代青年而言,学习韬奋先生不是要复制他的人生轨迹,而是要传承他在逆境中的清醒与坚韧。当我们在专业选择中彷徨时,不妨像他一样勇敢倾听内心的声音;当我们在现实压力下动摇时,可以学习他在困顿中依然保有的幽默与从容;当我们想要“躺平”时,更要记得他曾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从不畏惧在现实中跋涉。韬奋先生的精神价值,不在于他走了多远,而在于他在泥泞中依然坚持向前,这恰是对当下“摆烂”思潮的最好回应。
二、破解“职业迷茫”:在韬奋实践中找到新闻人的“不变内核”
“技术取代记者”“新闻变现难”……当下青年对新闻从业的焦虑,在这部文集中皆能找到答案:《从“技术嵌入”到“人智共生”》一文总结了韬奋先生在技术有限的年代,善用“图画专栏”“地图报道”提升传播效果的过人智慧;《邹韬奋创造新闻出版奇迹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则讲述了他用7年时间,将《生活》周刊发行量从2800份提升至15.5万份的业界传奇。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是民国的油印技术,还是今天的AI浪潮,技术始终是工具,新闻真正的“不可替代性”永远在于对真相的坚守、对人民的关怀。
韬奋先生一生秉持“竭诚为读者服务”的“执念”:他亲自拆阅每一封来信,甚至为读者代购书刊、推荐医生;他坚持用“明显畅快”的白话写作,让思想突破知识的藩篱;面对查封威胁,他辗转大半个中国,将生活书店开进56座城市。这份“把读者放在心尖上”的坚守,恰恰戳中了当下媒体“为流量失温度”的痛点,也让当代青年明白:与其焦虑“被AI取代”,不如深耕机器无法复制的人文内核——用真诚取代套路,以关怀超越算法,让每一篇报道都饱含时代的温度与思考的深度,让新闻人的根永远扎在人民中间。
三、激活“理想基因”:让韬奋精神成为青春奋斗的源代码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韬奋先生的这句誓言,在文集中化作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烽火淬炼 以笔为炬》一文重现了他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战斗轨迹”:“九一八”事变后四天内连写四篇檄文怒斥不抵抗主义;“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亲自护送伤员、筹办医院。这些片段让青年真切体会到:新闻理想从来不是书斋里的空谈,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正如书中所言:“邹韬奋的笔,既是揭露黑暗的匕首,也是凝聚民心的火炬——在至暗时刻,他的文字唤醒了十万青年奔赴救国之路。”
和平年代,当代青年无需面对烽火硝烟,但仍需效仿韬奋先生以笔为剑、以文为戈,保持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在政治原则等重大问题上敢于亮剑、善于发声,坚决与丑化、污蔑、造谣、抹黑的敌对势力进行斗争,在新时代续写“笔刃锋芒,心系苍生”的青春篇章。这部文集最大的价值或许正在于让Z世代明白,韬奋先生用生命践行的“新闻理想”从未过时,它仍是我们在时代浪潮中锚定方向、奋勇前行的精神源代码。

(作者丛颖系北京市纪委监委宣传部干部,曾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北京日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党建》杂志、前线客户端、人民论坛网等报章杂志网站发表理论和评论文章二十余篇,多次被中央网信办评为优秀网评员,撰写的评论文章《风腐同治驰而不息》被网友票选为2024年京彩正能量网络精品。)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