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读书会生态调查

■知更社区执笔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解慧整理 | 2016-04-22
收藏
摘要: 读书会是区别于讲座的一种存在,规模更小、零散、形式容易操作,但对参与者要求更高,收获更大。放眼全国各地的读书会,既有高度专业化的读书会如集智俱乐部、知止中外读书会;又有商业模式十分清晰的读书会如总裁读书会、樊登读书会;还有偏据城市一隅独具地方特色的读书会如武汉隐形人读书会、深圳后院读书会、威海相聚星期三读书会等等。

  读书会是区别于讲座的一种存在,规模更小、零散、形式容易操作,但对参与者要求更高,收获更大。放眼全国各地的读书会,既有高度专业化的读书会如集智俱乐部、知止中外读书会;又有商业模式十分清晰的读书会如总裁读书会、樊登读书会;还有偏据城市一隅独具地方特色的读书会如武汉隐形人读书会、深圳后院读书会、威海相聚星期三读书会等等。

  而集中在文化胜地北京的200多家中小读书会,多是民间读书会,他们是北京读书会的中坚力量,如爱思想读书会、一起悦读俱乐部和燕京读书会等等,已成为北京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读书沙龙之一。

  一直以来野蛮生长的民间读书会从来没有因为种种困境而停滞、撤兵,恰恰相反,随着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他们在积极观察、并利用新的环境和发展趋势,不断自我造血、自我成长,做出了很多有价值、有长远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读书会发展的几种模式

  读书会或类似读书会的组织古往今来一直存在。以往受时间、空间限制,操作上有着极大不便,真正能够持续并有效生存发展下去的并不多。但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微信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正像“互联网+”所倡导的那样,微信打破了固有生态,链接出版社、读书会、读者,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聚集在同一平台,并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同时保持着极高的效率,让读书会的未来显得更具期盼性、灵活性和操作性。

  数据显示,微信公众号自2012年底推出,截至2014年底注册数已超过800万。其中,阅读类公众号因符合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特点,吸引了相当多的读者,尤其是部分超级大号因粉丝数量众多,定位和阅读十分契合,成为许多出版机构图书营销宣传的新选择。同时,这类阅读公号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尝试落地,想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态链条,读书会则成为许多阅读类公号落地的选择之一,部分读书会从微信公众号衍生而来,且趋势在继续加大。

  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号因起点低、切口小、可操作性灵活,日渐成为企业、团体、个人宣传自己品牌的新渠道,许多有线下阅读经验的读书会也在努力尝试线上的探索,许多读书会也在不断尝试在线上的衍生。

  阅读类公众号向读书会的发展。十点读书从微博起家,2012年底赶上微信崛起的风口。利用微信带来更多关注。紧接着,十点读书开辟了一系列栏目,从美文、荐书到书单、书店风景等,在此发展过程中,十点读书自始至终一直围绕着读书这一理念,同时在摸索中发现粉丝群中女性读者尤其庞大,便慢慢经营出带有书卷气、知性、优雅的格调,内容上也据此选择不以深度见长,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特点的浅显、文摘、励志、情感类文章。通过在此基础上的深耕细作,截至2015年5月,十点读书粉丝已突破200万。

  十点读书也在不断探索商业模式,并在积极寻求线下的落地。刨除庞大粉丝带来的微信既有广点通、“流量主”的广告收入,以及广告软文植入外,从产品形态上,十点读书先后尝试了微社区、电台、APP、十点读书会的打造。从最初的帮出版社荐书,到合作举办线下活动、读书会,十点读书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作为媒体的一个角色。尤其是进入2015年,线下活动越来越成为十点读书发力的方向,尤其是从2015年4月份开始,十点读书会全面开始会员、班长的招募,通过几个月的沉淀,十点读书会于近期频频发力,十点直播、十点训练营,以及相关的地面活动越来越声势浩大,并从首批10个城市波及全国,同时也和部分图书公司有了合作。

  读书会向线上的突破。慈怀读书会最初是一个线下读书沙龙,一群爱读书爱分享的人定期约谈交流读书,当微信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时,慈怀读书会一员上海建桥学院教师陈晓峰开通了同名微信公号,沙龙活动的参与者和他们的朋友成了最初的一批粉丝。但显然如陈晓峰所讲的“读者的口碑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推广”,而决定口碑的,无疑是内容。陈晓峰曾将受欢迎的内容的特质归结为“有用”“好看”两个关键词。前者就是能对读者有所启发,有实质意义;后者则偏重以文章风格,首先打动自己,然后以分享而不是推广的理念打动读者。慈怀读书会借助口口相传,粉丝增长速度非常可观,成为100万粉丝的“超级大号”只用了19个月。

  南都读书俱乐部也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借助媒体优势南都读书俱乐部举办了华文书评人年会以及华文领读者大奖、南都妈妈读书会、亲子观影会等线下活动。南都妈妈读书会就邀请一线教师、学者与妈妈分享教育类好书,结合线上微信宣传、微信“辣妈群”的共读,一起探讨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对话及共读一本书。

  读书会的困境与解决之道

  目前,民间读书会的发展困境主要是三点:商业化难、持久性难、扩大化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积极探索商业模式。民间读书会一直以来都是野蛮生长,大家主要是凭借共同的兴趣、激情,然后聚到一起,但是没有运营经费、场地,管理者也多是兼职,大多数的读书会没有机构在背后支撑。因此,不少读书会过早地走向夭折。当然,也有一些读书会不遗余力地在积极摸索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如浩途读书会,该读书会专注于家庭阅读,服务于妈妈们。浩途的商业模式是建立会员制,会员费用每半年480元。收入用于专职人员工资、志愿者津贴、平台运营和维护。

  由于对于家庭阅读这个细分市场的精准把握,浩途的会员不断壮大。负责人海文颖表示,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商业模式的支撑,浩途才能不断发展,他们也在不断复制自己的模式,在全国20多个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分部。

  持续盈利是关键。想要持久,除了商业模式的支撑外。另一个关键点是专业化的问题,只有专业的运作机制,读书会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在以前的调查中,很多的读书会组织没有成熟的运作机制,如管理层、读书会选题策划、主导嘉宾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同道读书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摸索的就是搭建成熟的运作机制。2012年11月成立至今已经举办130余场读书会。同道读书会在自己的管理层和读者中挑选优秀的阅读者,然后培养他们担当领读人,带领小组一起阅读和探讨。他们的领读人既有丰富的知识贮备,又能发挥领导的作用,成为中心,破解了对知名嘉宾的依赖。这种自我造血和成长保证了组织的延续性。他们正在积极努力复制这种领读人机制,这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尝试。

  自我联合,抱团发展。目前在扩张方面,读书会有2种模式可以借鉴:一是读书会与读书会之间的联合,如以跨界阅读为特色的知更社区积极谋求各个读书会组织的合作,共同举办活动,互换资源,多沟通,多交流,抱团取暖、发展。二是读书会组织与其他公益组织的联合,如社区图书馆、独立书店、其他一些公共空间。联合的核心思路在于对资源的整合和再生。

  “出版社、微信大号、读书会”

  未来将三位一体

  阅读一直是人类的精神需求,但从目前看不论是读书会、还是自媒体性质的微信公号,能真正将阅读做好的并没有多少。人们的阅读需求远远没有满足,十点读书、慈怀读书会只是提供了其中两个范例,但对于全国的民间读书会来说,仍然呈现散兵游勇之态,尤其是具有深度阅读的读书会十分稀缺,大部分读书会都十分弱小、盲目,没有竞争力。

  为此,一些平台在这方面做了一番探索。如知更社区推出了“互联网+出版”的理念,为出版社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但目的性更浓。近期知更社区以读书会为基地推出的任剑涛的《得失相伴的荣耀:对中华民族的演讲》,该书主题为“光荣与记忆”,分为十个章节,每个章节一讲。但这本书不是演讲集,每一讲之间有着严格的逻辑关系,有一个系统的主题,没有任何的重复和冗余。而每次读书会前通过报名系统聚集的粉丝群,将成为第一批购阅者。一般,传统的出版是出版社服务于作者和书店,当书出版之后,只是宣传新书。知更社区则甩开了媒体和广告,直接去榨取读者的需求:这本书主要讲述某某主题,想买的话我们就出版。这个预热的过程甚至可以提前完成传统出版中再版修订的工作。

  诚然,在全民阅读和“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出版社、微信大号、读书会”三位一体的结合将是读书会的发展新方向。如果出版社和媒体能够充分结合微信公号的优势和用户积淀,未来读书会的发展将会呈现出十分壮观的化学反应。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