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为什么好?

郑渝川 | 2024-01-04
收藏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中国古典诗文课》,主要是中国现当代学者顾随(1897—1960)20世纪上半叶的课程内容,由其弟子、国际知名中国古典诗词学者叶嘉莹笔记整理而成。

《中国古典诗文课》作为精华本初面世,展现了顾随先生融合文史哲禅的高深学术功力,继承传统,赓续文脉,但并不艰深,可以给今天的读者带来艺术审美、文学修养上的视觉享受。

书中分别就《诗经》、《论语》、曹操曹植父子诗、陶渊明诗、《文选》以及李白、王维、杜甫、李贺、杜牧、李商隐、陆游、辛弃疾等古代著名文学家,纵论文史哲禅,用心解读文学艺术创作,剖解生命情怀。正如顾随先生所说,他读陶渊明等人的作品几十年,仍时时由新发现,这也让他感觉到文学艺术的鉴赏,犹如盲人摸象,确实需要经过时间的积累:阅读的次数和时间,更重要的是思考与浮想联翩的次数和时间。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就像顾随先生所言,曹操在文学上被称为“曹公”,而陶渊明可以称为“陶公”,相比之下,李白、杜甫、苏轼等人还没有达到被公认尊称为“公”的层次。

为什么?书中指出,陶渊明调和,其实他本人就调和了文史哲禅,融通了自己的人生、诗性与情怀。他的“调和不是同流合污,不是和稀泥,不是投降,不是妥协”,他的作品中也没有像杜甫诗中所展现的那种挣扎和奋斗。他的调和,其实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去昏散病,绝断常坑”——去“昏”需要聪明,去“散”则能集中,“常”就是“俗”。

陶渊明想做人,不为任何外界力量所拘泥。他不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是把别的、牵扯到很多方面的问题都放下了,不做无益之事,乐天知命。就像他的诗里所谈到的那样,“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就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有一份心,专一分心;有一分力,尽一分力”,愿为世界做贡献,就要从自己的事尽力去做开始。

书中指出,人对烦恼苦痛的态度、反应有三等:第一等,就是不去苦痛,不免烦恼,烦恼、苦痛不是想避免就可以避免的,而应当通过承受,不丧气,不放弃,活出自己的境界;第二等,就是能借外来事物减少或免除苦痛烦恼,比如像李白、苏轼那样,在美酒中救赎自己;第三等,就是沉浸于烦恼痛苦之中,难以解脱。

顾随先生当初在课堂中感慨,人活一世,要注意“变化”,要能够主动“转”而不是被变化所“转”,“我辈生活是‘被十二时辰使’,心为物使,不能使物”,但作为诗人,或者说要成为陶渊明那样的哲人,从其智慧上汲取营养,就要看到其作品背后的一些深层次意涵。

陶渊明的诗为什么好?这首先可以讨论作为其最佳对照的曹操的作品。在顾随先生看来,别人都是“醉眼朦胧”,曹操“永睁着醒眼”,写下“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这样历数心境的诗句。在顾随先生看来,曹操写下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写下了无尽的悲哀,但曹操却并不因此感到伤感。顾随先生甚至认为曹操的文学艺术成就超过了陶渊明和杜甫。在他看来,曹操的儿子曹植虽然名噪一时,但其实写情思而情不真、思不深,只有一首《赠白马王彪》因为脱离一贯的修辞刻意,才接近了其父的境界。

曹操因为不平凡而伟大;而陶渊明则因为平凡而伟大。顾随先生认为,陶渊明就类似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要远远比那些因怪奇而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更显活力,其人也更为洒脱。

《中国古典诗文课》书中指出,陶渊明的诗,展现了《论语》中所说的曾参“一以贯之”,也就是人生皆可入诗。陶渊明的诗相较于杜甫,自然是平淡,甚至过于平淡了。这不像很多诗人的诗,需要将成就,或者比较负面的经历来写为作品。陶渊明热烈地欣赏自己的生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草、锄、月,但其实是明心,他并没有标榜自己的获得。田园与内心化为一体,没有分割。“平淡而有韵味,平凡而又神秘”,这大概是文学的最高境界了。

陶渊明也饮酒。这并不是为了麻醉自己,而是享受调和。他当然也有失落,正如他作品中所写的那样,“闲居寡欢”、“比夜已长”,总有无聊寂寞。所以,他写下“哀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中国古典诗文课》

书名:《中国古典诗文课》

  讲述:顾随

  笔记:叶嘉莹

  整理:顾之京、高献红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9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