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书写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聂章军 | 2024-05-13
收藏

图片56.png

《家园》

达真 著

出版单位:天地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出版

入选2023年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入选四川省2024—2025年度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入选四川省作家协会2023年重点长篇小说资助项目

《民族文学》重点推荐长篇小说

《家园》是藏族作家达真继《康巴》与《命定》之后,“康巴三部曲”的收官作。“三部曲”的创作成就斐然:《康巴》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由《康巴》改编的广播剧获第十二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早在2012年,《命定》就受到《人民日报》的关注和报道;《家园》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达真在藏地书写中国故事,《家园》有着卓阔的地理版图,小说的视野由藏地到世界,更宏大的格局里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延展,也是作者对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情书写。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小说化用了这首国人耳熟能详的词句,由长江连接起的命运脉络,象征着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小说中的人物或来自长江的入海口上海,或来自长江的源头青藏高原,他们有的远赴他乡,有的故土难回,有的勇于开拓,有的执着守望,不变的是他们心中的桑梓情深与家国情怀。

小说的主角上海人王本昌在年轻时溯江而上,远赴川西高原支援祖国的边疆建设,并在这里结识了一生所爱,藏族姑娘达瓦志玛。二人的孩子琪加在文化融合的环境中长大,琪加成年后出国留学,在见识到国外世界的种种后毅然决定回国,在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绚烂的精神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与使命。

长江是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对于中华民族而言,长江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小说里作者多次引用藏族经典《萨迦格言》中的一句话:“大海要成为水的宝库,必须汇集所有的江河。”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正如同百川归海,民族融合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源自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小说中的话来说,康定饮食的一大特色便是“杂交”,这里川北的凉粉就着锅盔和酥油茶吃是一绝。而饮食融合的背后其实是文化的融合。小说中写道,水的气质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古往今来长江流域的华夏儿女“同饮一江水”。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民族间的血脉联系是刻在中华民族每一个个体心灵上的永恒的胎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指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小说的重要主题,小说的字里行间传递着作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家园,在人与严苛大自然的抗争与对话中,表现出与自然和谐相处、守护人类家园的向善理念。

中华民族自古便有天下大同的情怀。正如小说以“家园”为题,有水就有家园,人类创造家园的故事起始于逐水草而居。青藏之水不止滋养了中华文明,还惠泽了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湄公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的文明,这些水系滋养了地球上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通过小说中的角色,作者呼吁保护长江的水源地,从而更好地惠及中下游。

从《康巴》半个多世纪时间跨度中的民族史诗,到《命定》从“故乡”到“异乡”的同仇敌忾、共御外敌,再到《家园》中以长江横亘中华地理版图的宏大视野,达真完成了“康巴三部曲”的写作。多元一体历史格局中的民族融合是其一以贯之的创作主题。人物命运与历史纠缠的背后,是作者对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书写。恰如达真在访谈中所言:“即便个人命运浮浮沉沉、社会时代发生了沧桑巨变,而由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的‘中华民族’,都是他们永恒的‘家园’。”可以说,《家园》是藏地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

本文作者聂章军,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供稿人:焦 翊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