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讲席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经学文献研究集刊》主编虞万里所著的《文本视野下的诗经学》一书,近日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这本书是虞万里教授潜心研究《诗经》数十年的成果,以传世《诗经》文本为主,参证清人学术成果,兼取出土安大简、阜阳简、上博简、海昏侯简和熹平石经《鲁诗》残石所进行的研究。全书紧扣《诗经》文本,从古史追踪诗旨脉络和演变,从异文探索《诗经》文本与四家诗异同,从竹简和石经残石复原《诗经》篇次和什次等展开深入研究。
《诗经》等在两汉被奉为儒家经典,并因此诞生了经学。经学服务于大一统政治需要,构建王权观念,建构权力等级和差序权责为基础的意识形态。经学研究在中国古代长期成为第一显学,在不同时期配合不同的政治需要衍生出不一样的中心议题和导向。比如两汉经学形成了名教的历史形态;魏晋的经学创建出具有玄学形态的经学;唐代经学适应了回复大一统政治格局的需要,表现为基于《五经正义》的同意的经学;而在宋代和清代,侧重点则改为理学研究,以及实证研究。
这些均意味着,无论是探测研究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治理的指导思想还是士人的精神世界,都离不开对对于《诗经》在内的儒家经典的文本研究,以及对不同时期这些经典的阐释方式和指导思想。
全书开篇首篇《<郑风·缁衣>诗旨与郑国史实、封地索隐》一文尽显书作者的研究功力。这篇借助《郑风·缁衣》、《礼记·缁衣》文本对于《缁衣》诗篇传递的时代背景、政治思想进行了探讨。书作者围绕周朝缁衣形制和用途进行了探讨。按照《说文》的解释,缁就是黑色,缁衣是朝服,从周天子到诸侯再到大夫、士,都可以穿着缁衣。依照周礼,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的朝服有着不同要求。
郑国并非西周开国时就建立的诸侯国,而是西周后期的君主周厉王在遭到放逐、周宣王被迎立后,周厉王在流放地生下的幼子改封的诸侯国。郑国的开国诸侯郑桓公,即周宣王庶弟。
郑国开国后的三任君主,均被认为贤明,且均担任周王室的司徒一职。这也是《诗经》等儒家经典对之称颂有加的原因所在。
《<郑风·缁衣>诗旨与郑国史实、封地索隐》文中谈到,郑桓公最初的分封之地并不在后来的新郑,而是“棫林”,书作者基于史料和考古发现认为棫林应当在扶风、宝鸡一带,以拱卫西周王城。
棫林从考古发掘上被确定为西周王城偏西之地,与凤翔城南的秦都雍城范围内的大郑宫遗址同地,这也是周穆王所居之郑宫所在。而当地恰好还居住着周代商而强制迁徙的殷遗郑族。殷遗郑族在棫林一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复原了殷商成熟文化,这为受封此地的郑桓公提供了极大助力。
而在周王室东迁时,郑国也随即改封新郑。郑桓公作为周朝司徒,死于犬戎之乱。桓公的儿子郑武公成为郑国迁徙的领导者。书作者经过考证指出,郑桓公去世前其实已经与殷遗郑族约定盟誓,敲定东迁,并采纳郑族长老的建议,通过财货贿赂居于新郑一带的诸侯国的许可。这也是为什么桓公明明以司徒一职随周幽王死于犬戎之难,但谥号却并未采用“危身奉上曰忠”、“死于原野曰庄”,而是采用了“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郑桓公能“辟土服远”,为国家迁徙找到更理想的地方,还能治国使得国势蒸蒸日上;能“克敬勤民”,这表现为他所担任的司徒一职,在当时相当于经济治理主官,颇有政绩,所以“周民皆说,河、洛之间,人便思之”。
所以,通过《缁衣》展现的郑国开国历史,实际上已经比较清楚地展现出儒家的政治理念,也就是礼贤、任贤、善治,并且遵从礼制辅佐天子。郑桓公、郑武公克尽司徒值守,更能以接待国宾之礼仪施于广大贤士、庶民,博得广泛热爱,这也可以理解为儒家认同的强国密码。
书名:《文本视野下的诗经学》
作者:虞万里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