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药商》是欧阳娟迄今为止写得最老实的一部作品,洋洋洒洒65万字,自始至终平铺直叙。在我印象中,她此前的作品还是惯于耍些聪明的,为什么一部历时六年创作完成且寄予厚望的大长篇,却写得如此笨拙?带着疑惑读罢全文,掩卷回顾,我才发现这份老实中藏着巨大的野心。在平铺直叙推进故事的同时,欧阳娟记录了大量手工制药技术,数十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药方,当时当地的城池构造、建筑式样、风土人情、交通状况,临江府大、中、小型药栈的经营模式及经营理念……她在故事的主框架中装入的东西太多太多,多到只有足够清晰的构建方式,才能承载如此驳杂的内容。
但细究其技术上的特点,亦不乏亮眼之处。最为引我注目的是,作者将纵横捭阖的大气魄与烛照幽微的深刻洞察力和谐地融为一体,做到了不动声色、不枝不蔓。
一、文字刻画方面
欧阳娟在《天下药商》首发式上谈起过,写了近百个开头,有秀文笔的、有秀技巧的、有故作高深的、有故弄玄虚的,最后都删了,定下这句话作为第一段:
“当年的临江府,正值‘城内三万户,城外八千烟’的鼎盛之际。”
短短23个字,看不出文采、显不出技巧,算不上高深,更谈不上玄虚。为什么用这23个字开篇?欧阳娟没有给出答案。我在这23个字里所看到的,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一个大的府城作为故事发生地、一个回忆的视角标示出一位纵横于大时代大府城的人物即将出场。
果然,笔锋一转,那个人物就出来了:
“静仪记得,当年侯济仁栈门庭若市,爷爷亲自坐堂应诊,她与宝祥莫逆于心……”
这个人物家里是开药栈的,当年还是个孩子(或者青年),而且是位女性。无论身份、年龄、性别,都是典型的小人物。
从大时代大环境瞬间转入小人物小心思的视角,让上下文形成的对照更为鲜明,大与小的对比也更为强烈。
欧阳娟将过渡处理得足够自然,读者感觉不到刻意的痕迹。而作者是否包藏着刻意的居心?通读全文,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文中遍布着诸如此类的写法,让人不得不注意到作者的意图。
二、人物塑造方面
黄武全原本巧言令色、优柔寡断、贪生怕死。欧阳娟通过大量微表情、小动作来展现这一系列不甚光彩的弱点。而他的救命恩人侯静仪冒死抗疫时,采用的则是一个个大场面描写,几乎没有任何心理活动。二者形成强烈反差,读来跌宕起伏,令人时而深入人性幽微之暗角,时而沐浴盛大的人性之光。武全在静仪的影响下逐步成长为深受百姓爱戴的药商,当中“小我”与“大我”的冲突、明与暗的交替反复呈现,营造出大开大合之势。
夏槿篱出场时莽撞、暴戾、狡诈,最大追求是给知县老爷作妾,历经了劝返临江药人和胁迫恒昌药栈公开秘方后,初现女中丈夫之气。随着战争爆发,这位人物被推向浩大、绵长的生死考验:事业上,她授徒众多,并在荒郊创立出一个地名“杏林里”;气节上,她于清军破城之际潜入府城,为守城大将医治阳亢。一系列事件,赋予了她勇敢、坚定与智慧。欧阳娟将人物巨大变化处理得行云流水,巧妙彰显出莽撞与勇敢、暴戾与坚定、狡诈与智慧间微妙的分界线。
张宝祥的成长轨迹与黄武全截然相反。他本是广受推崇的临江药人,可时局之变暴露出他不知变通的短板,以致失手打死同门师弟。作品前半部,宝祥大部分时间在药栈里进进出出。后半部画风突变,临江、新喻、袁州、萍乡、湘潭一路逃亡,山川、河流、城市如白驹过隙。从捉襟见肘的局促不安到豁出性命放手一搏,收放间,这位人物迸发出独特美感。写到他在湘潭创立“樟帮”时,有种邪恶之美。
侯静仪美丽、善良、聪明、勇敢。这样的人物,如何表现人性幽微与纵横捭阖?欧阳娟设定静仪一见到武全就爱上了,但相伴大半生,人物本身及作者行文都不曾透露半个与暗恋相关的字眼。这种写法既维护了静仪完美的性格设定,又充分表现了她与武全的深情厚谊。她纵横捭阖的一面,则通过两个典型事例呈现:一是用自辱的方式平息长颈族人与侯济仁栈的械斗;二是用银针扎入身怀六甲的下腹吓退意图强暴夏槿篱的流氓。
以上4位主要人物之外,在对侯木生、秦大老爷、侯秋林、杨廷麟、皮大先生等人的刻画中,欧阳娟都同时关照了人性幽微之处与叱诧商场、战场的纵横捭阖,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经营理念方面
欧阳娟既写了临江药商心思缜密、酷爱揣摩人心的一面,又写了面对时代巨变勇于变通、大胆创新的一面。两面合二为一,在黄武全、侯木生、侯静仪、夏槿篱等人物身上都有体现。
以侯木生为例。这位一贯仁义、厚道的大善人,教育黄武全时,也会细加算计。而教育张宝祥时,则显示出他勇于变通、敢于创新的一面。例如:
“你看那南迁的大雁,平安无事时,自然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飞,可一旦遭遇猎杀,再循规蹈矩便只能一只只等着任人宰杀。此时只得打乱雁阵,分头奔逃。乱阵中,什么规矩什么次序都不必再守,亦无规矩无次序可循。唯有那机敏、强壮的,自行闯出一条生路,如此才能活得下来。”
《天下药商》是部大书,可供解读的方面还有很多,以这一写作特色举三个方面为例,不过是作个引子,希望有更多读者和评论家关注到这部作品,提供更多、更新的解读方式。
《天下药商》(上、下)
欧阳娟 著
ISBN 978-7-5396-7754-5
定价:128.00元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23年10月第1版
(供稿:徐明珍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