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元典 彰显孟学— 评《〈 孟子〉学术史》

李会富 | 2025-07-01
收藏

按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的说法,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后世文明的一次次飞跃发展总是要回顾“轴心时代”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并从中获得生存的智慧,点燃前进的火焰。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轴心时代”涌现出许多影响人类发展的文化巨人,创作了许多原创性、奠基性的经典文献,《孟子》便是其中之一。两千多年来,《孟子》先是被作为辅翼经书的传记,后被作为承载儒家正道的经书,地位不断提高,影响越来越大。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研读《孟子》、尊崇《孟子》、辨析《孟子》,将其作为启迪人生智慧、体验儒家之道、阐发学术思想的文本依据。《孟子》所蕴含的高超智慧始终给后世以启迪,其隽永名言不断被后人所引征,其学术思想不断由后学所阐发。历代学者围绕《孟子》一书作了大量著述,注解《孟子》、研究《孟子》的著作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形成了历史久远、思想丰富、内容广博的《孟子》学术史。如何提纲挈领地把握如此大量的孟子学著作?如何认识数千年来围绕《孟子》一书的阐释历史?对于许多喜好研读《孟子》的人而言,此实为不易之事、难解之题。张小稳教授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孟子〉学术史》(济南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是一部统述两千年《孟子》学术史的佳作,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帮助。该书对孟子其人其书、《孟子》的思想体系与历史价值以及秦汉以来的《孟子》研究做了系统分析阐述,为读者描绘了数千年《孟子》学术史的整体面貌。相比于学界研究孟学史的其他著作,该书具有自己的学术风格和鲜明特点。

一是聚焦元典,传承精神。在世界学术史上特别是在古典学术中,研习经典、诠释经典是历代学者从事学术建构的一个基本方式。中华文化向来重视对经典的诠释,儒释道三家皆有自己的诠释经典。儒家有所谓“五经”“六经”“九经”“十一经”“十三经”之说,不同时代的大儒又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上创作了各个时代的经典文献。这使得中国学术史在一定意义上呈现为经典诠释史。在众多经典文献中,有些经典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中具有全域性、全时性的影响,对于中华文化基本精神、学术形态、发展脉络的塑造发挥了更为基础性的作用,是为经典中的经典,可称为“元典”。这些元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和根本载体,是构筑中华文明核心思想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四梁八柱。《孟子》便是这样一部元典文献,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永恒性、内容延展性和广阔的诠释空间,直至今天研究《孟子》的著作仍不断涌现,孟学研究仍在持续发展。但由于现代学术强调多样化创新,所以学界关于《孟子》、孟学的研究无论在关注领域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出现了多种模式、多条路径。有的偏重人物生平的考辨,有的偏重哲学思想的阐述,有的偏重现代价值的发挥,而这些研究最终都要以《孟子》元典文献为依据。有鉴于此,张小稳教授《〈孟子〉学术史》作为“中华元典学术史丛书”之一,始终聚焦《孟子》元典本身开展学术研究,通过《孟子》元典研究去阐发整个孟学史,可谓得其关键,深中孟学研究之肯綮。张小稳教授是研究历史学出身的学者,其历史学研究的优势和特点也体现于该书中。该书与当前学界许多哲学史视域中的孟学研究不同,更加注重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孟子》元典的发展线索,紧紧围绕历代学者对《孟子》元典的研究著作,向读者描述了《孟子》所蕴含的大气概、真精神在数千年历史中的恢弘展现历程,把《孟子》元典的蓬勃生命力和孟学的思想精神、高超智慧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是贯通古今,辨析源流。近年来出版的孟学史研究著作以断代史研究居多,它们大多将某个时代的孟学作为研究对象,而孟子学的通史研究专著相对较少。张小稳教授的《〈孟子〉学术史》则对孟子学的发展历史作了全程研究,从孟子身世说起,对孟子学从古至今的整个发展历程作了系统梳理,并根据其发展轨迹、时代特点及《孟子》元典地位的变化,对历代《孟子》研究做了分期。该书在阐述了孟子生平及《孟子》创作历程和主旨思想后指出,秦汉时期是《孟子》研究的滥觞与奠基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其沉寂与转折期,宋代是其飞跃式上升期,元明时期是其发展与转向期,清代是其鼎盛与总结期,而新中国成立至今则是《孟子》研究的繁荣与多元发展的时期。按照这种分期,该书以思想史研究的理路,归纳总结了各个时期的《孟子》研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了出现这些特点的历史缘由。例如,就宋代《孟子》研究而言,该书归纳出4个方面主要特点:一是“孟子其人其书地位不断提升”,二是“《孟子》研究全面展开”,三是“《孟子》是理学的重要思想源泉,理学是对《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二者的思想逻辑相同”,四是“疑孟、非孟与翼孟并行”。这便使该书关于《孟子》学术史的论述,不是简单地停留于对文献发展历史轨迹的叙述,而是深入到其背后的原因  及其所蕴含的深刻逻辑,这也体现了作者的历史洞察力 。此外,该书在叙述《孟子》学术史的过程中,还对孟  子思想及孟子学研究历程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 。例如,对孟子思想而言,该书将仁政、民本和性善称为“孟  子思想的三大基石”,将其视为孟子思想中最有价值和影响力的部分;就历代《 孟子》研究著作而言,该书根  据这些著作的内容,将其分为五类,即义理类、考据类、词典类、汇编类和资料类 。这些见解都十分精准,概括  非常全面,可谓有功于孟子、有补于学界。

三是面向大众,启迪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历代大儒的主要人生追求,明体达用、经世致  用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主流价值取向 。古人对于自己的学术著述,虽有“藏之名山”之说,但其立意则多在“传  之后世”“觉民行道”,因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好的学术著作总是要面向社会大众、回应  时代呼声、解决现实问题的 。现代学术虽然随着知识的分化、细化、专业化而在很多领域日益成为特定学术  共同体的专有事业,但其根本立意仍是要服务民众、服务现实 。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更要走出“ 象牙塔 ” “ 学术圈”,直接为社会大众服务 。学术著作既要有“专业性”“ 学术味”,也要尽可能地体现“普及性”,适应  大众阅读 。张小稳教授的《〈孟子〉学术史》便符合了这一要求 。该书所属之“ 中华元典学术史丛书”在《 总  序》中表明了整套丛书的写作立意,明确表示要“下功夫去做元典学术史的研究工作,并把研究的成果向社  会推广”,“希望我们的社会大众,能够在这套书中,看到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了解中国思想文化发  展的历史轨迹,明白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历史走向,从而更加科学而理性地看待我们所传承并将继续发扬  光大的民族文化传统”。《〈孟子〉学术史》一书正是按照整套丛书的写作原则而撰写的,它遵循“学术著作、 大众阅读”的著述风格,在坚持学术性的同时突出可读性,是一部十分适合大众阅读的学术专著 。在语言风  格方面,该书遣词用语平实精炼,文字表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在思想内容的阐述方面,该书不囿于传统元  典研究的繁琐考订,不作大量“ 引经据典”的文献引征,也不故弄玄虚地作高深哲理建构,而是从元典本意、 历史事实出发,直接阐述文本思想及其历史脉络,故而能将纷繁复杂的孟学史阐述得纲举目张,将专业化的  学术思想表达得深入浅出 。可以说,该书的出版为向普通读者传播《孟子》、在当代社会彰显孟学提供了一  个很好的读本,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当代学者所具有的现实眼光、使命意识和社会担当。

(供稿:张丽霞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