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一名印度教徒刺杀。
甘地在印度享有盛誉。他对于印度开国政治领袖尼赫鲁而言,是亦师亦父的存在,更是精神上的巨大指引。
他希望印度获得民族独立,当然他的其他政治主张多带有乌托邦的意味,比如回归小国寡民式的农业和手工业,尽量摒除现代科学技术,并因此清除经济增长、物质富足对于民众修行造成的干扰。
他主张非暴力,但坚定争取印度民族独立。在英国的战时首相丘吉尔看来,甘地比那些发起起义的印度领袖更危险。
甘地被刺杀,刺杀者给出的理由是,“圣雄”出卖了印度教徒的利益。如果这是个真诚的理由,其实多少冤枉甘地了。
1945年二战结束后,英国深感无力维持过去建立的庞大殖民帝国体系,希望首先从自己最大的殖民地印度退出。这其实也符合印度的印度教、伊斯兰教等各类宗教,各类阶层,各个地区和民族民众的利益。
退出达成共识,但如何退出,则出现了争议。
印度在被英国殖民之前,其实并不是一个整合、统一的政治体。印度大部分地区当时是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是旁遮普人,在人种上更接近于雅利安人,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的人数比较少。
印度的大多数人口信仰印度教,以及从印度教分化出去的锡克教。虽然在莫卧儿帝国属于被防范和压制的对象,但在英国殖民统治后,就更加主动地朝着近代化方向转型,培养出一大批英式的政治和文化近代精英。
所以在印度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印度教众显然占据了更大的政治主动,无论是人口比例还是精英数量。如果印度因此成为一个统一国家,那么莫卧儿帝国时期的政治等级,显然就会调换过来,穆斯林会成为被统治者。
英国为了快速摆脱印度这一负担,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聚集地区分治等方案都纳入考虑,而这最终成为了印巴分治方案的原型。英国以及印度政治精英一度一厢情愿地认为,由此一来,可以避免印度的不同宗教信徒之间掀起激烈冲突,通过政治和地理区隔来建立繁荣。
当然,最热衷于分治方案的,肯定是当时的印度穆斯林精英组织。印度教徒则对于分治方案犹疑重重。
圣雄甘地曾经坚决反对分治方案。他是一个天真的政治素人,甚至愿意在保持印度统一的格局下,让穆斯林政治精英掌握执政权,只要印度教徒也能获得参政资格即可。但他的学生尼赫鲁当然绝不接受甘地的畅想,虽然一开始反对英国方面的分治方案,但很快也意识到了这种安排其实有助于实践他的政治梦想:在印度融合推行欧洲的民主政治,以及苏联的国有经济体制。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尼赫鲁尽可能沿用甘地的政治号召力,但更多地与英国派驻在印度的末代副王蒙巴顿开展合作,加快推动分治。所谓副王,指的是代表身兼印度女皇的英国女王指派到印度,行使最高统治权,兼有总督性质的职位。
甘地最终无奈接受了英国人以及自己的弟子软硬兼施推销的分治方案。而在英国宣布的1947年8月15日英国撤出、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的日子以后,南亚次大陆的政治和社会局势便不可遏制地转向最糟糕的状态。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出版近日引进出版了美国记者拉莱·科林斯与法国记者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合著的《午夜时分的解放:1947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实录》一书。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75年,是一部比较全面翔实介绍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进程的历史读物。当然,这本书出版后,因为书作者相当程度上“洗白”了印度末代副王蒙巴顿,集中描绘了蒙巴顿对于促成印巴分治中冲突消弭的贡献,而淡化了蒙巴顿本人以及英国时任首相艾德礼等人过于急切地实现英国退出、解除英国维持南亚次大陆和平稳定责任中的错误和过失,也饱受批评。
当然,这本《午夜时分的解放:1947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实录》仍然极具阅读价值。这本书不加掩饰地描绘了在印巴分治开启后的几个月内,南亚次大陆各地发生的大规模骚乱,甚至因此衍生出的种族大屠杀。这种骚乱和屠杀的严酷程度是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和日本法西斯实施过的残暴行径。
在很多历史著作以及教科书中,印巴分治往往只会给出一两句话的记述,但实际上,正如这本书所谈到的那样,尚未来得及撤出的英国军人,以及服役于印度军队或巴基斯坦军队的各民族士兵瞠目结舌地看到,整个社会都陷入癫狂状态。独立日当天,就有列车装在这被杀死的数千具印度教徒的尸体进入印度,火车车厢上喷涂着凶手挑衅的话:以此献给尼赫鲁。
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各民族和各种宗教信仰的人们,其实相对和平友好地相处了很多个世纪,哪怕统治者换来换去也是如此。为什么印巴分治会带来大屠杀呢?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的开国精英对此毫无预期,对于民众狂躁释放出的情绪感到目瞪口呆。这本书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铺陈这一切:
“在西姆拉,蒙巴顿勋爵的新闻官的妻子……(从)酒店阳台上惊恐地看到,骑在单车上的锡克人像是猎人在追杀狐狸一样,手舞短刀在商业中心追赶着四下逃窜的穆斯林……手起刀落砍下他们的头颅……”
“十五年来,蒙哥马利集市上的锡克茶商尼让加·辛格每天都会为一位穆斯林皮匠冲上一壶阿萨姆茶。在一个八月的早晨,正当他在用小天平为这名穆斯林皮匠量取需要用的茶叶时,却突然抬眼发现自己这位昔日的客人正出于仇恨而扭曲着嘴脸,用手指着尼让加尖声高叫:‘杀了他,杀了他!’”十几人从小巷冲出,“其中一个人用刀将尼让加膝盖以下的腿砍下。他九十岁的老父和唯一的儿子在顷刻间就被杀死。他在失去知觉前最后看到的一幕,就是自己十八岁的女儿在恐惧的尖叫声中被相识十五年的老主顾用肩膀扛走。”
英国军官发现,两个相互为敌的族群在各自占据优势的地方,比赛着对于弱势一方谁下手更为心狠,更为残暴,比如将对方的婴儿集体“像乳猪一样被叉在烤肉扦上活活烤死”;又如将对方的妇女集体割去乳房,然后驱赶到刑场凌虐处死。
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各地,弱势族群抓住机会像难民那样逃离地狱,但优势族群会像最高效的游击队那样洗劫和攻击这些已经闻风丧胆的难民。
甘地在这种时候谴责暴力,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宗教的信众所实施的暴力,劝说民众放下屠刀善待他人。正如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非暴力不合作曾经是甘地赢得印度各地各民族民众认同,从而对抗英国的有效号召。但在当时的印度,至少相当数量的印度教徒认为甘地此举等于保护了穆斯林,尤其是对印度教徒和锡克人犯下了罪行的穆斯林。更有极端主义者,将印巴分治、印度不再完整的罪过,也算在了甘地头上。
必须公允指出的是,甘地当时的呼吁,以及族群攻击的严峻态势,对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政府,还有英国政府加快应对,通过军事保护少数族群进行跨国转移产生了推动作用。
甘地呼吁放弃暴力、建立和解,这样的道德主张在当时以及之后至今的几十年里,其实仍旧是印巴两国消弭冲突,避免或减少擦枪走火的唯一可行之策。
甘地被刺身亡,这在当时至少阶段性地促进了两国民众走向冷静。虽然,两个国家的民众之间,已经不可能回到1947年8月15日之前的那种关系,永远不能成为哪怕是友好的邻居。
书名:《午夜时分的解放:1947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实录》
作者:(美)拉莱·科林斯、(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译者:李晖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出版
出版日期: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