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游的奇旅——《成长三部曲》读后

白羽洁 | 2025-07-23
收藏

四川作家杜阳林的“成长三部曲”包含三部中篇——《隧道》《花醉》与《童话城堡》,三个故事,三位聚焦对象,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但这样的“异”中也包含着内在的“同”,它们共同以精神成长为纽带,故事一一串联,身为读者的我们或许能在人物的人生经历中收获独属自己的感慨。

成长是心灵的蜕变,每一刻都值得珍视。“深渊”、“苦行”、“自救”是《隧道》的关键词。李正宵的故事从某个“阴差阳错”开始,父母拗不过他将他送往外公外婆家,等他再度归家,爆竹工坊严重的爆炸事故先后夺去了他父亲与母亲的生命。幸福家庭的轰然崩塌令他被迫成为一个漂泊者,除去外公外婆,其他亲人对他的态度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变化。他的难处在于未来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摸索,亲生父母会与他产生怎样的碰撞?他在现在的家庭中如何自处……探索路程上的喜怒哀乐都需要他自己去承担;不过,他的幸运之处在于人生始终有人坚定托举,从母亲到外婆到女孩九儿,她们的美好与坚定成为李正宵走出人生泥潭的关键。“迷醉”、“ 追寻、“开悟”是《花醉》的关键词。少女林秀的经历是三个故事中最“奇怪”的,她是一个一生都在“追寻”的人,她被一场桃花雨迷醉,先是追求那个充满理想主义气质的“艺术家”雷听涛,在雷听涛患病去世后,她也一直坚持自己的选择,把惊愕留给他人,把无限的自由留给自己。“游荡”、“哀伤”、“困惑”是《童话城堡》的关键词。少年康小西在死后回望父母在一起并孕育他的过程,他在叙述那些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时,平淡语气下翻涌的是着浓郁的困惑,父亲的自信最终成为谶言。死亡不是他的终点,他的肉体被困在父亲打造的城堡,但世界颠倒,他在另一个世界会拥有自由,从城堡逃脱。

在书写以成长为主题的作品时,作家杜阳林也在寻找突破写作边界的方法,他在叙事方面做出的尝试毫无疑问令故事更能先“声”夺人。《童话城堡》的特别之处在于故事采用“亡灵视角”展开叙述,已经是“亡灵”身份的少年康小西将在冷静克制的叙事中推动读者以一个特殊的角度看待现实。这一视角天然具备“反物理规律”的特质,由此,小说的双重叙事空间被构建,从康小西的父母相识相遇到拥有他再到他死亡,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感受,读者的许多质疑也油然而生。康小西的死亡并非注定,他的父亲是将他束缚在“童话城堡”的始作俑者,杜阳林借这样一个无比讽刺又令人倍感悲哀的作品完成了对父权的批评,正是父亲康明亮的自大葬送了孩子的一生。但怪异的是,故事首尾书写康小西死去的情境时,以往那个过分强势的父亲居然不再出现,或许,这份留白也深深代表着作家对康明亮的批判。另外,又如《隧道》采用了倒叙的手法,首尾呼应,作者以“隧道”隐喻荆棘满布的生活,为读者展现出李正宵奋力救赎自我灵魂的过程。故事结尾,李正宵发出感慨:“生活的这条隧道虽然漫长阴暗,我想只要一念不息,终究会有出口啊。”这样的结构设定更有助于凸显主角不同人生阶段情绪的起落,从喜悦到悲伤,从孤独到陪伴,《隧道》令读者重新审视现实,并在人生隧道中由“银河列车”将你带向满载希望的远方。

“成长三部曲”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时代意义,杜阳林借由《隧道》《花醉》《童话城堡》三个故事,完成了新时代洪流下对个人成长与集体记忆的挖掘书写。不妨将这三个各自平行的故事看做统一的一个,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花醉》是一个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故事,少女林秀也是三位主角中最大胆无畏、最肆意自信又最执着超脱的人,这似乎象征着最初走上人生道路的我们——坚守自信与决心,勇往直前,独立不惧。当年龄渐长,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必定加深,生活阅历的增加无疑也消磨着人身上的理想主义色彩,此刻,《隧道》中李正宵的故事更能引起共鸣,他被无数个阴差阳错裹挟着前行,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面对一切困难都要果决地做出选择。在追逐与苦行过后,是否已经柳暗花明?答案是否定的,《童话城堡》告诉我们,你的命运有可能在一切未知时就以由上天决定,到那一刻,信仰轰然崩塌,世界只剩虚无。然而,破局的关键仍在自己——“我只是变得异常轻盈了,人世间的纠结沉重再也与我无关”——这意味着许多迷雾注定只能由自我勘破,也只有在勘破的那一刻,人才会触碰到自由,走向真正的成长。在此意义上,杜阳林在书写中观照人本身,人物各不相同的经历代表着一个人追逐自我时不同阶段遇到迥异的困难、最后回望追逐道路的过程。

“带上信仰,去寻找属于你的王国吧!哪怕倾尽一生!”《风之谷》中的娜乌西卡与阿斯贝鲁一直在追逐心中至真至纯的理想,他们在追逐中成长,在追逐中走向更好的自己。成长是一笔巨大的交易,你握紧“勇气”于迷雾中寻找方向,于沉默中承受苦痛,于静默中保持坚韧,接纳世事无常。但作家杜阳林希望读者坚信,一切真诚的呼唤都会有幸运的应答,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微信图片_20250723161634.png

《成长三部曲》

杜阳林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5年5月

作者:

白羽洁,女,杭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发表文学与影视评论作品见《文学报》《浙江作家》等刊物。

供稿:云舒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