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入爱河,却碰得头破血流、心灰意冷,从而对爱和爱人失去了信心。这种现象相当普遍,通常而言,很多人归结为遇人不淑、人心不古,难以恰逢良人。
但无论在中国等东亚国家,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爱情关系中的陷阱屡见不鲜。人们不约而同用一种完美主义化的态度去期待和迎接爱情,去看待爱人,也相当程度上高估了自己的完美主义化,或者说将自己作为完美爱人的方式进行规训,却最终遭遇了大量的遗憾。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流行音乐、童话故事、影视剧、文学作品塑造出的往往都是完美爱情以及完美爱人,但这很难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或者说在现实中难以寻获尽善尽美的爱情。
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路斯·哈里斯在其所著的《爱的陷阱:如何让亲密关系重获新生》一书中谈到了三种“爱的陷阱”:
首先就是“完美伴侣”。书作者指出,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伴侣。无论是看起来多么甜蜜的夫妻,还是长期相处中展现出无限默契的情侣,仍然各自存在大量的不完美之处。所以,基于完美伴侣假设或模型,老是将伴侣和他人进行比较,期待“改造”伴侣的做法根本是不现实的,而且那些做法本身会导致大量的受挫、愤怒、失望。
其次,“爱恋应该很容易”。尤其是在婚育率走低的时期,很多国家和地区、城市都会鼓励适龄男女积极适配,积极发展爱情,这种鼓励埋藏着一个前提,也就是爱恋很容易,就像大量的流行歌曲里边所唱的,只要真心换真心,就不能阻挡人们长相厮守。
但实际上,真心换真心,很努力相处的很多伴侣,最终也不免分开。书作者解释指出,如果我们要与另一个人亲密生活,其实必须考虑这些要素:第一,对方是不是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第二,双方的 兴趣爱好是不是相同;第三,对家务、性生活、金钱、亲子养育、度假方案、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以及陪伴对方等问题是否有不一致的看法;第四,交流方式、自我表达风格的差异有多大;第五,对于你喜欢、害怕和厌恶的事物的看法以及反应方式;第六,对食品、性生活、运动、娱乐、工作的不同动力;第七,对于干净整洁程度的标准认同;第八,双方圈子里边是否存在被一方深度接纳,但另一方强烈排斥的亲朋好友;第九,是否有对方完全无法认同接受的习惯和怪癖。
必须指出的是,存在上述分歧中的一项甚至几项,并非意味着不能走在一起,不能长久相处,但是分歧越大,和谐相处的难度和挑战就越大,需要双方做出相当程度上的彼此牺牲就越明显,对此,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认知和预期。
第三个陷阱,就是“爱情”永不磨灭。相爱过程中越是浓烈,彼此越是为之神魂颠倒,越可能在渡过蜜月期后,因为相处的格格不入而迅速走向关系破裂、分道扬镳。
《爱的陷阱:如何让亲密关系重获新生》这本书指出,关于爱恋,还有很多常见的陷阱,比较典型包括要求对方无条件读懂自己想什么、想要什么,而不明说。这些陷阱正在不断破坏爱情关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人宁可关系破裂,也不改变既有对于爱情的想法和做法。
这本书指出,要走出爱情陷阱,其实可以重温我们在幼儿园、学前班时期就学到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原理,包括举止得体、记得说“请”、表示感谢、表达抱歉、用心倾听、说话诚实、不要打断、不要大吼、不能打人、不能说谎、不能骂人、公平竞争、待人友善、轮流进行、耐心等候、与人分享,等等。
由此可以推导得出一些基本原则:“我有权受到公平和体贴的对待。我有权认为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同等重要。只要用公平和体贴的方式,我有权礼貌地拒绝请求。我有权失误,我有权不完美,有权犯错。只要用公平和体贴的方式,我有权要求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我有权用我自己的方式来感受。我有权用公平和体贴的方式,真实地表达我的想法、感受、观点和意见。只要用公平的方式并考虑到他人的权利,我有权维护自己的权利。”
重要的是,我们有权获得上述权利,但要获得稳固良好、历久弥新的爱情,必须承认、尊重对方也获得这些权利。
《爱的陷阱:如何让亲密关系重获新生》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导致亲密关系、爱情充斥冲突,乃至走向变味的原因。书作者强调,断开联结、自动化反应、回避、自我执念、忽略价值五种僵化反应模式,导致了关系消耗。比如自动化反应,也就是伴侣之间缺乏自我觉察,对于自己的行为没有有意识的控制,凭借冲动的、无意识的情绪驱使,因为小事频繁触发愤怒、受挫、怨恨的情绪,引发激烈的自动化反应,包括咆哮、吵闹、吼叫、辱骂、评判、批评、责备、威胁——这类进程对于亲密关系的解构破坏,相当明显。
书中以大量生动的案例、接地气的练习和清晰的步骤,引导读者理解如何摆脱负面情绪和想法的控制,减少无意义的争吵和冷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目标,也就是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伴侣,并用爱与善意来指引行动。继而打破指责和评判循环,引领真正做到耐心倾听、清晰表达需求,将因为错位导致的频繁冲突控制在最低范畴。这种情况下,人们通过简单易行的日常互动练习,可以重新如恋爱甜蜜期时那样,发现伴侣的闪光点。
书名:《爱的陷阱:如何让亲密关系重获新生》(原书第2版)
作者:(澳)路斯·哈里斯
译者:王红旭、祝卓宏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