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的宏大命题如何落地?答案往往藏在微小的生命里。在广东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一本聚焦岭南昆虫多样性的生态科普图书《昆虫印象》应运而生。由广东科技出版社联合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倾力打造,它以“微观切口”回应“宏大命题”,首次用“色彩+故事”的双轴叙事方式,让读者在1厘米的世界里读懂生态中国,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传递生态保护的深远意义。
岭南生态的“微型密钥”
广东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省份之一,森林覆盖率超过53%,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红树林面积更是位居全国前列。在这片绿意葱茏的土地上,活跃着无数极具地域特色的昆虫——金斑喙凤蝶的翅影如流动的翡翠,阳彩臂金龟的金属光泽是生态健康的天然标尺,叶䗛的拟态艺术令人叹服,萤火虫的夏夜星河如梦如幻……这些微小生命不仅是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岭南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印记。
《昆虫印象》突破传统图鉴的编排方式,创新性地以色彩分类,收录了80余种常见昆虫。书中用高清影像和灵动文字,为读者打开一扇与众不同的自然观察之窗。“活力之橙”“明艳之黄”“自然之绿”“神秘之紫”等缤纷色彩,不仅是昆虫的美丽外衣,更是它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智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特征,无不彰显着自然选择的精妙法则。
让自然观察成为生活方式
据统计,87%的自然爱好者首次辨识昆虫时依赖色彩特征。《昆虫印象》正是以直观的色彩分类降低了自然观察的门槛,让读者在户外探索时能更轻松地发现、认识并爱上这些“小精灵”。无论是亲子共读、自然教育,还是生态摄影、环保实践,这本书都能成为极好的指南。
除了呈现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昆虫影像,书中还展示了昆虫界的诸多有趣现象:“蚁蜂与它的模仿秀”,生动体现了昆虫界的贝氏拟态、趋同演化;叶䗛的高超伪装技术、蜉蝣“朝生暮死”的生命历程引人深思;“虫生无常”,由虫及人,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
生态保护的文化共鸣
昆虫虽小,却是生态健康的“晴雨表”。它们的存续直接反映环境的优劣。多年来,广东坚持生态优先,构建起陆海统筹的生态安全屏障,让岭南在城市化浪潮中依然守护住了蓬勃的生命原色。《昆虫印象》不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封来自自然的邀请函,呼吁公众关注身边的微小生命,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正如书中所言,“昆虫振翅的频率,早已与千年的农耕节律共鸣共生”,同时,也与“双碳”目标共振。在岭南的稻田桑基、密林溪畔,这些微小生命与人类文化紧密相连。保护它们,不仅是守护自然,也是传承一份独特的生态文化记忆。
作为“行色自然丛书”的第一册,《昆虫印象》的出版不仅是对岭南生态的诗意记录,更是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呼应。它提醒我们:生态保护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始于对身边微小生命的关注与尊重。翻开这本书,让我们一同聆听万物共生的和鸣,共同守护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
出版单位: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定价:98元
(供稿:云舒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