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兴起和崩溃

郑渝川 | 2025-08-25
收藏

《西出葱岭:亚洲考古八讲》这本书根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系列讲座整理而成,介绍了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世纪总体的历史背景,并深度探讨了印度-巴基斯坦地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社会演进,阿富汗、南高加索地区、伊朗等中亚地区的考古进程,尤其是与宗教建筑相关的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均为意大利著名学者,包括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托马索·格诺里,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马西莫·维达莱,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艺术和艺术史系教授皮艾·布兰卡乔,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印度考古学和艺术史教授安娜·菲利真齐,意大利地中海与东方学国际研究协会成员罗伯特·丹等。

通过考古可以发现,印度河流域和恒河平原,是野生谷物大规模驯化过程的地点,公元前8000到前3000年,当地的新石器文明就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公元前5千纪的梅赫尔格尔聚落,就创造出大量精美的彩绘陶器。而公元前4千纪后半叶和前3千纪早期,考古上发现了许多独立的铜石并用时代晚期文化。

公元前3千纪,印度河流域的工匠已经可以运用人工陶瓷材料,使用高效的高温炉和窑。他们究竟采用了哪些技术来进行制造、创造,以及当时的城市依托的组织体系,目前都是未解之谜。但无论如何,这一流域的早期文明制造出的物质和文化成果,在当时已经在广泛与东亚、中亚、西亚的同时期文明进行贸易交流。公元前2600年前左右的印度河流域城市,就有了来自伊朗东南部、中亚、阿拉伯东部和波斯湾进口的印章以及其他物品。公元前21世纪的波斯湾,流传着在印度河流域影响下创作的印章。书作者认为,在当时,商人已经能够自由来往于印度河流域和中亚城市,以及阿拉伯半岛的贸易飞地之间——商人在夏天利用季风抵达阿曼的海岸,冬天则由这条路线返回。

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到前1900年发展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如书作者所谈到的,这一文明的独特性在于对水资源管理和城市水源控制的兴趣,以及手工业群体的精湛技术。俾路支山脉以及兴都库什和喜马拉雅山脉将印度河和恒河-亚穆纳河盆地东部的平原封闭在巨大的自然屏障系统内,获得夏季季风带来的丰沛雨水,因而能够大量出产夏季作物。而中纬度西风,从俾路支的西部山区腹地吹向印度河中游平原,使得重要的冬收作物在冬天成长。良好的农业条件为当地文明的发育发展创造出良好条件。山坡和山内谷地还为印度河流域提供了几乎所有种类的可用矿物资源。

广阔的印度洋流域,目前已发现了数以千计不同规模的遗址,由此可以推断在上段时期内,该流域形成了5个超常规模的主要城市。现有的考古证据已经证明,当时的印度人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通过海路到达了阿曼海岸。书作者认为,印度河文明基于异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成长,是来自不同文明、地区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间通过物品和思想的交换交流的结果。

目前,考古学家、语言文化学者还没有破译印度河流域的文字,截至2020年,在该流域发现了4534件铭文文物、5505个文本、19607个符号。这些文字很可能是高度编码的形象-音节系统,接近于苏美尔和阿卡德的楔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在公元前1900年突然消亡,主要城市中心废弃,之后很多年重新发育形成的印度文明,主要是接纳了新迁入的雅利安文明,而语言是吠陀梵语,但这显然与之前印度河流域的语言方式并不相同。

古印度文明的崩溃,很可能源自公元前1900年前后的强烈气候危机,从而使得该流域面临长期干涸,出现了农业文明的系统性解体,这种情况下,原先发展出复杂、专业化的城市治理以及象征文字等因而走向灭绝,只留给后世的人们以大量神秘莫测的文化符号。

s35209335

书名:《西出葱岭:亚洲考古八讲》

主编:(意)魏正中

译者:方笑天、王倩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5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