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导自我控制,是市面上可见的育儿图书和励志图书,乃至相似题材的短视频、媒体报道的共同主题。
按照这种观点的基本逻辑,如果意志再坚强一点,自控力再强一些,我们不仅能控制饮食,坚持锻炼,而且在学业和工作中就能有很大的起色——非但如此,我们还能很好地经营好自己的社会关系。
对于孩子,常见的育儿哲学观点就是基于棉花糖实验的推论,要求孩子尽可能摒除短期诱惑,对于兑现享乐承诺、奖励尽可能延迟,认为这才能够锻造出强大的心脏。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很多深爱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业管理上采取非常主观、强硬甚至称得上独裁的态度,认为“爱子如害子”。
自我控制执念甚至会发展到与品格相绑定。也就是说,自我控制如果不佳,人就被视为软弱,品质不佳,意志薄弱。
自我控制训练,对于减肥、节食、健身训练往往会起到比较明显的作用。但在其他方面的效果就不是那么理想。这实际上是因为,减肥和健身本身比较容易遵循科学规律,符合人体运行的基本特点,而在其他很多问题上,比如孩子的学习,又如成年人的职业技能培养,自我控制会起到一些基础作用,但更可能适得其反地诱发厌学以及工作、技能培养中的低迷状态。
实际上,现代有关自我调节的科学研究已经揭示出自我控制训练很难实现。科学家发现了边缘系统的运作,将之称为“情绪脑”,其中包括杏仁核、海马、下丘脑、纹状体,这些是人的情绪和冲动的来源,塑造积极或消极的记忆。
自我控制训练的前提认为,自我否定,也就是尽可能抵制诱惑与本能冲动,可以增强自我控制水平。但脑科学研究却指出,当人们压力过度的时候,前额叶皮质的理性、抑制能力会被大大削弱,而负责调节免疫系统、体温、饥饿、疲劳、昼夜节律、心率与呼吸、消化以及社会性情绪的下丘脑则成为最后一道防线——很显然,如果自我控制尤其是自我否定的强度很高,可能造成下丘脑遭遇的压力强度失调、失控,最后引发进一步一连串身心失调后果。、
反之,如果能够让自己的大脑反应恢复平静,我们其实有能力让大脑中的自我调节过程协调同步。
新出版的《不做喷火小哪吒:帮孩子从情绪失控到自我调节》一书中,美国儿童发展领域的知名专家、约克大学哲学和心理学杰出荣休研究教授斯图尔特·尚卡尔就指出,下丘脑作为监控人体运行的系统,运行要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意味着盲目强调自我控制,会导致这一系统促进身体中加倍释放皮质醇等神经化学物质,提高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从而确保葡萄糖和氧气输送到重要的肌肉部位。
这种状态,其实是人类进化中形成的警报系统,并因此针对外部威胁调动起应激系统。
很自然,自我控制因为调动了应激性,并且使得身体各个系统的应激性处于长期状态,这就必然导致身心资源被过度占用和消耗。
对于成年人来说,艰难的自我控制意味着严峻挑战,需要殚精竭虑才可能勉强予以维持。而对于孩子来说,自我控制意味着他们承受着过大压力,他们的大脑很可能难以应付这样的高强度、长时间紧张——有些孩子可能在父母的强压下被迫如此,但会因此最终导致自己失去自我调节能力。
在很多家庭,父母越是紧逼、严控,孩子呈现出的对抗反应就越发明显,不仅学业效率越来越低,而且还会高频与父母顶嘴,甚至出现更为激烈的行为反应。而父母往往会对孩子的这种反应,定义为与品质有关的问题、病态,启动更为严密的监管,给予更大的压力,从而出现这本书所说的压力循环-失控循环。
《不做喷火小哪吒:帮孩子从情绪失控到自我调节》这本书给出了自我调节的五个核心步骤:第一,读懂信号,换个角度看待行为;第二,识别压力源;第三,减轻压力;第四,反思,觉察自己何时、为何压力过大;第五,做出反应,找出可以帮助自己平静、休息和恢复的方法。比如,当孩子出现心烦意乱,情绪波动,难以集中注意力等行为时,父母应当做的就不是指责、羞辱或者其他惩罚,因为这些惩罚手段本质上意味着压力的新增和加大,这种情况下,孩子也好,甚至成年人,都不可能有效实施自我控制。对此,父母应当帮助孩子开展自我调节。
书中详细阐述了压力与自我调节的五大领域,讲解了父母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调节框架与能力的可行思路。首先是生理领域,当孩子出现精力不足、嗜睡、多动、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现象时,父母要意识到这些行为并非没有来由,更不能武断断定孩子意志品质出现了严重问题,应当进行思维转变,去洞察孩子的压力源,然后在可行范围内帮助孩子减轻压力,逐步学会自我省察。要让孩子恢复平静,因此良好地自我调节,还要找到相关的事物、过程。其他四个领域,分别是情绪领域、认知领域、社会性领域和亲社会领域。
书名:《不做喷火小哪吒:帮孩子从情绪失控到自我调节》
作者:(加)斯图尔特·尚卡尔、(美)特雷莎·巴克
译者:姜帆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