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得深井见泉源—赵洪军《书法大家陶弘景》读后

程明 | 2025-09-01
收藏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之际的一位社会名流、文化巨匠,他出生于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少年时居住在今江宁区东山街道北面,最后隐居于句容茅山。古代方志中,书画家的传记和医家、堪舆家、占卜相面者一样,都入方技、技艺或艺术类人物传中。金陵历代方志从未将陶弘景作为书法家来介绍。作者在后记中说:“陶弘景这位上清派第九代道教宗师,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他佛道双修的事迹,实际上作为百科学者,这位同乡先贤在科学、医学、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着杰出贡献。在书法上更是达到了非凡的高度,然而现有研究介绍与其所取得的书画成就极不相称,多为零散篇章式的,因而从书画的视角审视学习研究陶弘景成了我长久的心愿。”这本书完成了作者的心愿,也为读者打开了一方新天地。

俗话说知人论世,想要深刻理解,准确评价历史人物,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家庭熏陶、朋友过从等。主流书画理论也一贯强调生活经历、个性特点对艺术风格的影响,识其艺先要知其人。本书第一章“生平传略”介绍陶弘景生平、仕宦经历、隐遁情形和多方面成就,为读者走近书法大家陶弘景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背景资料。

在一些专门章节,作者也会介绍时代特征、社会风尚等内容。说到陶弘景所处时代的精神特质,引用宗白华先生的话:“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说到陶弘景所处时代南朝文艺的兴盛,书中指出,南朝刘宋以后,北方士族逐渐退出权力中心,世家子弟转而“游于艺”,成为舞文弄墨的文人。说到焦山摩崖石刻《瘗鹤铭》,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严厉的南朝碑禁。这种宏观叙述为读者提供了宽广的视野、独特的角度。

陶弘景的书法作品历世久远,有的以石刻实物存世,有的以书帖摹本流传,存世少,且著录前后不一,写作陶弘景书法艺术成就和具体佳作赏析时,作者表现出收藏家的渊博和鉴赏家的精微。

第二章第三节“书法艺术的成就”中,列举了焦山《瘗鹤铭》、茅山《许长史旧馆坛碑》、明朝文征明刻《停云馆帖》等十四种书法刻石、碑帖等,其中有历代传承的著录,还有近年出土的文物,有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总集中辑逸出的记载,有的流至海外,普通读者很难知晓。作者长期从事江宁书画史研究,曾编纂出版《髡残书画作品编年图录》,重视书画史原始资料搜集,此书中陶弘景书法作品网罗殆尽,巨细无遗,为赏析作品,展示其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本书发掘陶弘景学术著作《真诰》的书法内涵,精妙细微。《真诰》本是一部道教名著,宣扬上清派教义和仪轨,作者却将他视为“一千多年前与二王平行发展的另外一部书法经典”。作者指出,《真诰》为杨羲、许谧、许翽和陶弘景的书法合集,前三人为道教上清派重要人物,被尊称为“一杨二许三君”。《真诰》记载了那个时代众多的书法人物、事件及特有的书法现象、专有名词,保留了珍贵的书法史资料。《真诰》开启了中国书法史上书法编档的先河,同时对作品进行品鉴,留下了最早最具权威的评定,在许多真迹今天已失传的情况下,其意义尤显重要。作者充分揭示《真诰》编撰的书法层面意义,填补了《真诰》书学价值研究的空白。

如果说对《真诰》的研究,作者另辟蹊径,研究《瘗鹤铭》,作者则坚持考据家的严谨,坚持艺术史家的公允。焦山摩崖石刻《瘗鹤铭》被历代学者、书家奉为大字之祖,其撰书者有王羲之、陶弘景、颜真卿等多种说法。作者通过梳理前人论断,辅以文本释读,书法艺术风格考察,支持《瘗鹤铭》撰写者为陶弘景的说法,并进一步阐述《瘗鹤铭》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历史上,像《瘗鹤铭》这样撰书者不明的书法名作还有一些。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在《<瘗鹤铭>书出陶贞白辨》一文中,指出学者过于谨慎,“今之学者,于考订经义,往往凭演说以实之,不肯阙疑。而遇此评艺,借问津之处,则又故为矜慎,不知欲俟何时始得证佐乎?”作者惩前人“故为矜慎”之弊端,广泛征引,翔实考证,大胆得出结论,为读者指点迷津。

作者对前人论述不依傍,不盲从,而是多方考证,得出自己的判断。茅山《许长史旧馆坛碑》为陶弘景书写《瘗鹤铭》的重要佐证,宋朝董逌和清朝杨宾都认为非陶弘景所书。作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对两碑的形式及场景缺乏较为准确的认识”,接着分析两者字的体势、姿态是因石材方位、面积、材质不同而有差异,实则书者为同一人。清朝刘熙载、杨守敬认为《瘗鹤铭》与北魏《郑文公碑》风格一致,作者从用笔、字形、章法和书风等方面进行对照,认为两者有着较大的区别。结论虽新,方法依然传统扎实。

本书还注重文本的释读。书中对《瘗鹤铭》所存内容逐字逐句进行解释,揭示与书法形式之美对应的内容之隽永,“一千五百年来,《瘗鹤铭》以其独有的思想内涵,充满着生命觉醒意识的律动,至今依然散发着感人心魄的力量,发人深省,让人感叹,它是一曲探究生命存在价值意义的千古绝唱。”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欣赏这一千古书法名作。

第三章“《论书启》试读”,对梁武帝和陶弘景之间的九篇《论书启》进行文本解读,重点解读陶弘景的五篇,揭示陶弘景高超的鉴赏水平,对书法本体及审美,书法艺术内容与形式关系深刻的认识,丰富的书法创作心得。读者方能认识到,《论书启》是反映陶弘景书法思想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书法大家往往也是鉴赏家、理论家,这一点在陶弘景身上体现的非常显著,这是解读《论书启》带给读者的印象。

作者幼年开始练习书法,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长期担任江宁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多年的鉴赏、临摹、创作经验让他善于体察作品的整体书风和艺术细节,书中从书法专业角度剖析后代著名书家临摹陶弘景,书风为之变化的段落最为出彩。黄庭坚为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书中这样描述《瘗鹤铭》对黄庭坚的影响,“黄庭坚对《瘗鹤铭》尤为推崇,有“大字无过《瘗鹤铭》”的评语。他对《瘗鹤铭》的学习借鉴尤为重视,并努力把《瘗鹤铭》的笔法吸收消化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我们从黄庭坚留存下来的代表作中,都能看到《瘗鹤铭》的笔法、结构、布白等许多典型的特征。像《松风阁诗卷》《伏波神祠诗》《赠张大同卷跋尾》等,无不沾溉于《瘗鹤铭》的中心聚敛,呈放射构架,宽博而不散,结密而不局促的典型特征”。“黄庭坚在学习继承《瘗鹤铭》中,不是简单地在外形的相似上,更重要的是他能在自己的书法创作中,体现出《瘗鹤铭》的气韵和神采来,使自己的书法面貌有了独特的格调和韵致,并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这两段话完全可以接续明朝王士贞、清朝翁方纲评价陶弘景书法的著名论断之后,成为一代佳评。

附录五收录的文章《陶弘景及其峻削书风对倪瓒小楷笔法之影响——以《茅山帖》为例》,也是一篇专业性很强的文章。倪瓒为元末明初画家,入评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画家,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文中提出倪瓒中晚期书风笔法突变问题,叙述分析倪瓒的陶弘景情结,比较《茅山帖》中“入”“人”“又”“寒”“谷”“水”等字与倪瓒诸题跋中顿笔与回峰钩笔法的一致性,得出结论,“陶弘景峻削书风,尤其是回峰钩等一些特色的笔法,对倪瓒的小楷取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令人信服。

第六章“陶弘景书法年表简编”原刊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2008年总第140期,年表将陶弘景一生所发生的书法大事、重要人物、书迹论著以及对陶弘景产生影响的书家、师友、学生一并收记,且不限于陶弘景所处的南朝。将作为书法家陶弘景的成长、成熟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置于南北朝书法潮流的大背景下,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客观评价。整理这份年表是作者研究书法家陶弘景的开端,十多年过去,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这项工作的完成。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在《三十六法》中提出“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后人形象地总结为“宽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可透风”。这实际上是书法中字的结构布置原则,疏密有致,虚实相应,这种原则同样适用于撰文著书。《书法大家陶弘景》一书繁简得当,有的地方只勾勒出轮廓,有的地方不惜笔墨,仔细描绘,着意铺陈,读完之后,书法大家陶弘景的形象跃然纸上。书中的评价,“陶弘景书法已成为历史上最经典的书法和符号,已成为我们学习中国传统书法永远的范本。陶弘景也是推动我们书法艺术向前发展创新,最具生命力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家”,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成为新的共识。

程明

2025年8月29日定稿于佛城西路寓所

(供稿:张丽霞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