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俄乌之间出现了天然气争端。俄罗斯向欧洲输出的天然气管道铺设经过乌克兰,这不仅赋予了乌克兰廉价购买俄罗斯的主动地位,而且在双方力量博弈中,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俄乌之间的实力对比。这一年,乌克兰要求俄方支付更高的天然气过境费,俄方则要求对方支付与欧洲相同价格的天然气费用。
在此之后,乌克兰多次被指控窃取俄罗斯出口欧洲的天然气,而俄方则多次以断气、减少供应来威胁乌克兰偿还债务。2010年,亲俄政客当选乌克兰总统,暂时平息了双方争议。但随着美国在乌克兰策划的颜色革命爆发,乌克兰2014年经历政权更迭。乌克兰之后逆向从欧洲进口天然气。
新出版的《制裁与经济战》一书指出,俄乌双方彼此展开的天然气经济战,事实上造就了双输的结果。对于俄罗斯而言,多次对乌采取断气和涨价、逼迫债务清偿,很大程度上消耗了乌克兰民众对俄的依赖和信任,更使得乌国内甚至不再存在对俄友好的政治势力所能依存的土壤。而乌克兰在美国介入后,丧失了原本的平衡外交,开罪俄罗斯后使得能源供应面临高度不稳定,工业进程相当程度上被打破。
俄乌经济战和美欧对俄制裁
书作者指出,俄罗斯当初一定程度上“滥用”了天然气制裁。制裁本身存在诸多隐性成本,比如对本国经济的损害,与制裁对象关系恶化等。尤其是这种制裁最终导致俄乌关系全面破裂,乌克兰全面倒向西方,这是21世纪初乌克兰亲西方政党和政客执政期间也未曾出现过的局面。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美欧随即宣布对俄实施全面制裁,涵盖了西方国家政府、跨国公司和主流媒体、国际组织。美国还利用其经济金融领域的实力地位,要求其他广大国家配合制裁。据统计,2024年2月,这种对俄制裁已经多达19282项。在货币金融方面,俄罗斯银行被踢出SWIFT系统,俄罗斯民众和企业也不能享受西方的金融服务;在化石能源制裁方面,禁止欧美进口俄罗斯的煤炭和石油产品,限制其天然气出口;欧美航运企业退出俄罗斯市场,也不允许俄罗斯交通工具进入欧美港口。此外,还对俄籍和原俄籍富豪的海外资产予以没收。
当然,俄罗斯在俄乌战争前就部署了反制裁准备,包括加速铺设对非西方国家的能源出口的管道,增加粮食储备,进行金融基础设施的替代建设,科技产品建立进口替代战略,还大幅减持了持有的美国国债。
美欧对俄推行的全面制裁,使得俄罗斯的金融、高端制造等领域遭受了重大打击,尤其是民航、微电子、IT、汽车零部件、芯片等领域。美欧还胁迫大量跨国公司退出俄罗斯市场。
通过对俄罗斯施加大规模制裁,欧洲承担了制裁导致的绝大部分短期成本,以及与俄罗斯关系恶化增加防务对抗的中长期成本,而美国却利用欧洲能源供给危机加大出口,并增加出口军备。
书中根据古今中外的经济战、贸易战、制裁历史经验指出,制裁来源于相互依赖关系,而制裁会导致去依赖化。如果不能通过制裁较快地达到目标,而后续制裁的效果就无法达到作用。而具体就俄乌战争爆发后的美欧对乌制裁来说,成本承担的不协调使得制裁联盟面临松动,尤其是俄欧关系紧张对于地缘安全的潜在威胁,欧洲面临能源支出增加、防务开支增长、产业资本加速外逃等问题。正是因为此,欧洲一些国家的民意开始出现微妙转向,保守右翼势力上台,更关心的是外来移民分走了国民福利,并反感对俄贸易制裁和金融制裁的议程。
书作者还指出,美欧国家对俄的金融、贸易以及其他领域的富豪开展广泛制裁,甚至连已经脱离了俄国籍的富豪的资产也要清算没收,这样的赶尽杀绝就使得这类群体被迫团结在一起。
美国最热衷发起制裁与经济战
《制裁与经济战》这本书的第一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员院长、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翟东升。全书深入分析了制裁与经济战的基础理论,剖析了这其中运行的博弈逻辑,然后对制裁与经济战涉及到的战略战术进行了分析。书中探讨了中国古代,西汉时期对匈奴的经济战、北宋对西夏的制裁、明朝对蒙古地区的经济分化,以及19世纪初拿破仑曾部署实施的对英国的大陆封锁,归纳了成败规律。
全书内容的后半部分主要落脚于现当代美国发起或主导发起的经济制裁与经济战。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对苏酒发起经济战,包括破坏苏联产业能力和贸易体系,加强技术禁运、收紧信贷,操纵国际石油价格压低苏联通过石油出口获得的收入。对此,当时苏联的领导层误判形势,不仅对美欧存在幻想,而且没有在外部环境已经变得格外恶劣的情况下,推动经济改革,快速扩大国债规模,最终导致国民经济走入到一个难以为继的绝境状态。
美国对外经济制裁,主要案例还包括对伊朗、古巴等国长期实施的制裁。如书中所分析谈到的,美国制裁伊朗等国,一个核心理论假设就是伊朗统治集团将因此失去激励核心支持群体的物质资源,以及压制反对力量的权力资源。这种理论假设不一定是错误的,因为美国的一些对外制裁确实配合其政治、军事压力进程,可以达到预设目的。
但如果被制裁国具有一定的经济体量,哪怕在被切断参与国际经济和贸易体系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运转,受到的对外制裁反而可以让统治群体将本国所有的不幸、失败和困难,都归结为外部制裁,“抵抗制裁反过来又给他们戴上政治光环或者说使他们能够免责,让他们成为捍卫本民族共同荣誉和利益的斗士”,产生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新平衡。
回避不了,就要懂得应对和发起制裁与经济战
《制裁与经济战》这本书指出,制裁与经济战事实上是不能回避的重大战略命题,无论是应对他国的挑衅、制裁和经济战,还是根据国家重大战略利益和底线立场对外发起制裁和经济战,都需要对制裁、经济战的理论、战略战术思想有所了解。
书作者建议,如果要有效实施制裁,应当关注制裁对象国内向民众提供的愿景及其合法性所以来的叙事结构,致力于打破这种结构而非加以巩固。书作者建议,制裁应当采取措施限制目标国政治精英的旅行自由,“伤害其政治声誉和财务资源,伤害或者公开羞辱他们最在乎的个体(家人等),成立政治调查小组,收集情报,建立数据库,将该国的指正团队及其家族联系梳理清楚,包括将目标政治人物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知识结构、财务状况、派系人脉、价值信仰等记录在案,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对”之实施精准制导的制裁。
其次,要分析制裁对象国内最脆弱的环节,以及社会矛盾的核心所在,制裁“应设计为通过特定的角度和力度,触发国家呢你不的社会矛盾,把经济损害转化为目标国的治理失序和社会失序”。
第三,从目标国经济的基本面出发,深入考察对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何种制裁能够让对方不得不迅速提高财政支出或者大幅缩减财政收入,从而导致巨额赤字?对方的国际收支如何平衡?如何让其国际收支出现大幅逆差、汇率贬值和资本外逃?对方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有何特点?其国内的通胀率如何维持稳定?如何制裁才能出现大幅的失业率、高通胀和社会动荡”。
书作者指出,制裁与经济战研究必须结合深入的区域国别研究,建立起一套跨部门、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使用体系。
决定发动制裁前,应当纳入以下框架进行初步评估,以确定是否进行制裁,以及选择有限目标的经济制裁还是广泛目标的经济战。第一,双方各自的脆弱性、脆弱点,对所依赖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垄断程度。第二,评估双方决策水平和执行能力差异。第三,需要分析潜在的攻击角度和路径。第四,需要考虑塑造国内外舆论的能力,以及外部战略支援力量的潜在影响。第五,经济波动转化为政治压力的路径,以及制裁引起的经济再分配效应。第六,需要权衡大众情绪、国际法和道德约束等因素的变化,以及本方追求目标与潜在伤害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七,制定退出制裁的策略和修复不对称相互依赖关系的方法。
书名:《制裁与经济战》
作者:翟东升、嵇先白、魏子龙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