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务实,填补空白——胡翠月、孟丽《韩国语构词研究》评介

刘虹 | 2025-10-29
收藏

语言作为随社会发展而动态演变的开放体系,其词汇因兼具开放性、敏感性与代表性,始终是反映时代变迁的核心载体。韩国语作为黏着语的典型代表,其构词体系既包含固有语言传统,又融合汉字词、外来词等多元成分,长期以来缺乏一套全面且严谨的系统性梳理。《韩国语构词研究》一书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翔实的语料分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尤其在填补类型学层面的研究空白上,展现出鲜明的学术特色。

纵观韩国语构词研究的学术脉络,1980年代是明显的分水岭:此前研究多局限于语法学视角,侧重规则描述;此后虽转向构词原理探讨,但始终未触及类型学层面的分析,导致对不同词源词汇的构词规律、造词能力差异缺乏整体把握。《韩国语构词研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研究缺口,选择转换生成语法作为核心指导理论,从“单词形成过程”这一根本视角切入,将固有词、汉字词、外来词、汉字成语与新词纳入统一分析框架,通过设定明确的构词法标准,系统考察各类词汇的构词类型与造词能力,最终致力于构建一套更严谨、全面的韩国语构词法体系。这种研究思路既突破了传统研究的碎片化局限,又为多元词源词汇的对比分析提供了清晰路径,体现出作者对学术痛点的精准把握。

在韩国语构词研究背景方面,韩国语构词研究主要分三大理论框架:传统语法框架下,周时经先生最早体系化研究,却未区分派生与屈折,后续学者也仅停留在词形和意义层面;结构语法框架下,学者借相关理论辨词素,贡献显著;转换生成语法框架下,众多学者尝试解释构词规律。但三类研究均以固有词为对象,结论不全面。因韩国语中固有词占比不足一半,汉字词占比高且构词体系特殊,外来词比例渐增,汉字成语常见,新词也不断涌现,故需全面研究各类词源词汇构词法,以确立完整构词机制。

在韩国语词汇分类、构词基本要素及构词方法方面,韩国语词汇分类有三大维度:按来源可分为汉字词、固有词、外来词及其他类型。汉字词多源自汉语、日语,含少量韩国语自造词,是抽象概念与学术用语的重要载体;韩国语固有词为纯韩国语,以日常高频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为主;外来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快速扩充,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词占比最高,部分经日语传入;其他类型还包括混种词、新词、网络流行语等。韩国语按词性分类的话,分为体词、谓词、关系词、修饰词、独立词五组九类,体词(名词、数词、代词)无单复数与性别变化,谓词(动、形容词)以“-다”结尾且置于句末,关系词仅含助词,修饰词含冠词与副词,独立词仅含感叹词。韩国语按构词则分为单纯词(单一词素构成)与复合词(多词素构成)。

构词基本要素方面,核心要素词根、词干、词基以李翊燮观点为基础修改定义,词根不可接屈折词尾,词干可接屈折词尾且能独立,词基为二者统称;非核心要素词缀分前缀(不改变词性)与后缀(可改变词性)。

构词方法包含派生法(内部派生、外部派生、特殊派生)、合成法(句法合成、非句法合成、重叠合成)、混种法(不同来源词汇结合)、缩略法(缩短固有词、汉字词或外来词词形)、混合法(截取外来词或混种词部分音节)。

扎实的语料基础是本书研究结论可信度的关键支撑。作者并未依赖零散语料,而是选择两类具有权威性与时效性的语料库作为研究对象:一是韩国著名国语学家李基文教授监修的《东亚新国语辞典》(斗山东亚,1997)所收录的全部词条,确保了研究覆盖韩国语词汇的核心存量;二是韩国国立国语院2014~2018年发布的967个韩国语复合词新词,精准捕捉了当代韩国语词汇的增量变化。同时,辅以“21世纪世宗计划语料库”,并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定量统计等方法,使研究既具备微观层面的深度解析,又拥有宏观层面的数据支撑。这种“存量+增量”结合、“定性+定量”并重的语料处理方式,有效避免了单一语料可能导致的片面性,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书八章结构清晰,逻辑层层递进,从理论铺垫到具体分析,再到体系总结,形成了完整的研究闭环。第一章作为开篇,明确研究目的、意义、对象与方法,梳理前期研究成果,为读者搭建起清晰的学术语境;第二章从基础概念入手,重新定义词根、词干、词基等核心术语,规范构词种类划分,为后续分析确立统一标准;第三至七章是全书的核心,分别针对固有词、汉字词、外来词、汉字成语与新词展开专项分析,既揭示各类词汇的构词规律,又突出其独特性——如固有词的“内部变化派生”、汉字词“遵循汉语构词法与符合韩文语法规则”的双重属性、外来词的“缩略法”“首字母组合法”等特殊构词方式,以及新词中“外来词+汉字词”混种词占比最高的现象,均展现出作者对细节的细致观察;第八章则对前文分析进行系统总结,最终确立了全面的韩国语构词体系,实现了研究目标的闭环。

在学术价值层面,本书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首次将类型学视角引入韩国语构词研究,通过对比不同词源词汇的构词类型与造词能力,填补了该领域长期缺乏系统性对比分析的空白;其二,以转换生成语法为理论支撑,为韩国语构词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路径,使传统的描述性研究转向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性研究;其三,对新词构词规律的分析,尤其是对“外来词+汉字词”混种词造词能力的解读,不仅揭示了当代韩国语词汇的发展趋势,也为语言接触理论提供了韩国语层面的实证案例。此外,书中对核心术语的重新定义与规范,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学术标准,有助于推动韩国语构词研究的规范化发展。

《韩国语构词研究》由胡翠月与孟丽历时近十年完成,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实用价值。写作前期,作者团队用一年研读八部韩国语构词专著,梳理前人成果;后续结合研究进展补充“新词构词”内容,书稿完成后又经一年多反复校对,确保内容质量。该书填补了领域空白,是少有的由非母语学者撰写、以中国韩国语学习者为受众的构词专著。它用汉语系统分析韩国语固有词、汉字词、外来词,还专门纳入常用汉字成语,打破此前同类研究多聚焦固有词、且多以韩语撰写的局限。书中词例均附汉语解释,清晰呈现各类词源构词规律,能切实帮助学习者解决单词识记难题,理解韩国语构词逻辑,为韩国语词汇学习与研究提供实用参考。

当然,任何学术研究都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书主要基于1997年版辞典与2014~2018年新词语料,若能纳入2018年后的最新新词数据,或可更精准地反映近年来韩国语构词的新动态;同时,若能增加与其他黏着语(如日语)构词体系的对比分析,或可进一步提升研究的跨语言参考价值。但瑕不掩瑜,《韩国语构词研究》仍以其严谨的研究态度、扎实的语料分析与清晰的体系构建,成为韩国语词汇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对于从事韩国语教学、研究的学者,或是对韩国语词汇演变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都是一部兼具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的佳作,其在填补类型学研究空白上的努力,也将为后续学术研究提供重要启发。

图片1.png

《韩国语构词研究》,胡翠月,孟丽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供稿:卢贵波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