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信错了“洋兄弟”

郑渝川 | 2025-11-04
收藏

太平天国与外国正式接触,最初是在1853年4月到1854年6月,英法美三国都派遣了官方使者去天京访问。

英国当时在华寻求扩大侵略利益。鸦片战争后英国虽然获得赔款,加大对中国的鸦片输入,但并未实现工业品在中国市场的倾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这就给了英国拿捏、敲诈清政府以口实。1853年2月、3月,英国驻上海领事阿利国和香港总督兼驻华全权代表文翰都主张武力介入,帮助清政府对付太平军。

但随着太平天国军事目标的快速实现,英国政府决定观望,毕竟按照当时的情势,太平军是可能快速击败清廷而问鼎中原的,这种情况下帮助清政府是没有意义的。

文翰一行人乘坐兵船在1853年4月抵达天京。太平天国从未有过外交经验,因而仓促组织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与英方译员谈话,文翰与东王杨秀清之间也有函件往还。英国人在会见和文书中,强调愿守中立,还申明其条约权利,探询太平天国对英国的态度。

韦昌辉等在得知来访者同拜上帝、同信天条后,表示彼此之间可以相安无事,还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允许英国人在天京登岸、游逛。杨秀清对英国人的回信表示,英国人无处是否帮助太平军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一个月后,英方译员再访太平天国,镇江守将罗大纲表示,太平军暂不进军苏州和上海,以尽可能避免破坏商业。

这只是太平天国高层对于外国人呈现开明态度的一个最直接的表现而已。相较于清政府中后期对于外国文明、外国人视若洪水猛兽的态度,太平天国诸王,包括被后世史学家有意丑化的韦昌辉,均表现得谦逊、得体。

1853年12月,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带领随员乘坐战舰抵达天京,与秦日纲进行会面。法国方面解释了自己的中立政策,介绍了英美法三国国旗以及与中国的条约关系,表示了对太平天国宗教的兴趣,了解到天主教徒在太平天国统治区并未发生清廷抹黑的被迫害问题。

到了1854年5月,美国驻华代表率团,在一而再罔顾太平军江防警告后,坚持直接抵达天京。在与英法两国建立交流关系的基础上,太平天国此时已经开始强化外国人到访的制度管理,对于美国人的鲁莽行动包容有加,比如美国人坚持要去军事禁地参观,太平天国官员其实也只是照会警告。

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证明,英法等欧洲殖民列强以及美国这样的扩张新贵,对待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究竟是渗透还是大兵压境,并不完全取决于东方国家是否敞开大门、是否愿意发展贸易。长期以来,史学界以及政治学界都抨击清政府怠慢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更轻率地下结论认为因此错失了与英国和平发展关系的机遇。但事实上,最友善对待英国,最大度给予开放的近代国度就是莫卧儿帝国,英国东印度公司却反客为主,不断蚕食莫卧儿帝国的控制区,并最终罢黜了帝国皇帝。

也就是说,无论太平天国运动是不是诚意对待外国人,只要他们想要平等独立地发展对外关系,不像1840年后被外国坚船利炮吓破胆的清廷那样出卖主权权益来保全统治权,那么太平天国的高层跟外国人怎么谈,也必然会招致关系破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再版了1993年首版的《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海外新文献刊布和文献史事研究》一书。这本书出自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庆成(1928-2018)。全书系统梳理了太平天国海外文献,介绍了这些文献发现、搜辑的各个阶段,深入发掘、阐释文献中所包含的历史内容,将文献同相关史实进行关联研究,通过比对分析不同版本的太平天国印书中的修改,对应当时各个发展阶段的政策、思想等,探讨太平天国领导层内部关系变化等问题,深化对太平天国及其领导群体思想、政策、制度变化等的认识。

具体就当时的情势来看,英法美在意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并不会像清廷那样主动通过出卖主权来获得支持后,就决心保持偏向清廷的所谓中立,对于密切发展与太平天国的关系失去了基本兴趣。

《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海外新文献刊布和文献史事研究》书中谈到,这几次交往中,英法美代表都提及太平天国要“统治世界”,相关的西媒报道认为太平天国的人民、将士对外国人亲善友好,但领导人则表现为傲慢自大。

这其实未必公允。太平天国确实一定程度上误解了英法美等国,并因为自己的宗教意识形态错误判断洪秀全、杨秀清的政治和宗教地位高于欧美人,所以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但太平天国对于英法美哪怕一些具有挑衅性,基于误会判断的行为也保持克制,毕竟认为是同样的宗教信仰。

如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英法美三国的外交官,无法与太平天国建立和睦关系,根本原因在于,洪秀全其实发展出一种融合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政治理想的价值观念,也就是“皇上帝是所有人共同之父,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不应有此疆彼界之私,尔吞我并之念”。这也是所谓“天下一家”理论。洪秀全的这种想法在当时的情势下来看当然是非常幼稚的,英法美各国都处于最为穷凶极恶实施对外扩张鲸吞的阶段——但这种意识其实跟现在的人们所推崇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世界和平是一致的。

有意思的是,如《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海外新文献刊布和文献史事研究》书中所指出的,洪秀全当然要求在这样的“天下一家”中,太平天国以及他个人占据比较有利的政治地位,但他同时承认西洋番国的先进性,理据是西洋番国“拜上帝”时间更久,认为古代中国在秦汉后中儒家的毒太深。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英法美外交官员在会晤太平天国官员,都提到了与清廷签署的《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预期太平天国会拒绝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不料太平天国并无国家间关系的认知、近代的国家主权观念,甚至对列强提出的兵船可经长江抵达天京,也无异议。

当然,如书中援引的相关史料所指出的那样,太平天国在政治和贸易政策上秉持一种比英国还激进的自由主义观念,杨秀清对英国人的答复就提到,“万国皆通商”。从这个意义上讲,信奉政治上自由主义、推崇自由贸易的人们,膜拜斯密,倒不如将偶像换成洪秀全和杨秀清。

到了1858年,英法军队开始决定扩大对清政府的进攻,以迫使咸丰帝同意修约要求。来华侵略的英国军队一度与太平军交火,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太平天国不仅没有决定与侵略军开火,反而进行了过分的道歉。洪秀全当时颁发的御诏,甚至赞同英国军队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华行动。书中指出,洪秀全以及太平天国的其他高层官员的视野、眼光高度受限,“使他们不能认清打击清朝”和侵略中国之间的关系,所以将清王朝的一切敌手都看成同道。

1860年,尽管忠王李秀成反复向英法双方表达善意,但对方都不理会太平天国的友好表示,反而向国内传递太平军恶意损害外国商业利益的夸大信息。李秀成更是错误地将部分到访过苏州的外国商人的友好,错误理解为外国改为奉行了友好政策。这也是为什么1860年,英法侵略军的主力都在中国北方攻击清政府,在上海兵力不过千余,而清军驻上海的军力更是完全瓦解。李秀成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外国人的善意有错误理解和期待,只带着3千人就贸然进抵上海,却遭受侵略军的枪炮,最终错失一统江南的机遇。

s35285373

书名:《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海外新文献刊布和文献史事研究》

作者:王庆成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11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