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听美国的流行音乐,日本的,韩国的,还是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的流行音乐,都会捕捉出一个重要的主题,那就是爱恋成瘾。
爱恋成瘾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过度依赖和纠缠他人,强迫性地专注于照顾他人。这种情况下,这样一个人可能成为所谓的“舔狗”,也可能在爱情、婚姻关系上丧失情感方面的主体地位。
美国著名的创伤、情感虐待与成瘾领域的研究专家皮亚·梅洛蒂所著的《以爱为瘾:如何从关系纠缠中恢复》一书就谈到,爱恋成瘾者是共依赖者,没有足够的自尊,很难爱自己,与他人之间很难设定合适的边界,由此很难保护自己。不仅如此,爱恋成瘾者很难拥有现实感,不知道自己是谁,如何与他人恰当地表达感受和想法——因为其感受和表达总是显得不合时宜,所以会被认为很幼稚,不得体,因而不能成为合作者,在情感关系乃至学业、事业关系中,让人望而却步。
当然,共依赖者并不一定都是爱恋成瘾者,而是囊括了其他成瘾行为或障碍,比如进食障碍、工作狂、接待狂、购物狂、宗教狂以及酒精、药物成瘾者、毒瘾者,性瘾者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为爱情被书写为一种高尚而纯粹的感情,所以,无论是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还是很多人的常识认知,对于爱恋成瘾的行为具有相当大的宽容度,对于自身或者身边人陷入爱恋成瘾而难以自省自知。
书作者指出,爱恋成瘾者会将多到不合理的时间、注意力或“凌驾于自己的价值”投入到他们关系的对象上,而且,这种投入具有强迫性。对应的,爱恋成瘾者虽然自认为,也自我表达对对方的付出是无怨无悔的,但是实际上对关系中的另一方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果无法实现这一点,爱恋成瘾者并不会及时止损,反而会加强付出,以期获得重视。
爱恋成瘾者经常会担心被抛弃,也正因为此,这些人会呈现外人看起来高度不理性的纠缠行为,并毫无自尊地表现得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健康,只为对方看得起。
《以爱为瘾:如何从关系纠缠中恢复》这本书认为,人之所以会出现爱恋成瘾的问题,是因为他们童年时期被抛弃的痛苦并未被治愈,所以执着于一种幻想乃至于妄想。
爱恋成瘾者对另一方的付出,更像是构成一种示范,提醒对方要像自己爱对方那样反向施爱。
当然,书作者的这种观点虽然肯定能找到大量的案例样本支持,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确实可能出现大量因童年痛苦未治愈的爱恋成瘾者。
但这种童年痛苦,未必如书作者所说的那样,一定来自于父母、祖父母等近亲。原生家庭结构完整,家庭生活氛围良好,没所谓从不缺少爱和被爱的体验的人,也可能成为书作者所说的爱恋成瘾。
这是因为,从本质上讲,如福柯所说,社会体系从学校到工作单位,再到其他类型的文化、社会场所,本质上都是规训型的。因为难以掌握规训的规律而格格不入,遭遇痛苦、恐惧、羞耻、空虚的孩子、青少年,并不在少数。他们的这些负面感受,很难因为家庭的安慰而尽数祛除。不仅如此,为了推动经济、金融、贸易的增长,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加快竞争表现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就是学业竞争,这会持续创造无助和被忽视感——等到孩子长大,会发现社会竞争环境,比自己过去经历的学业竞争还要残酷,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不再公正。
竞争如此残酷,还未必公正,还能让人们老老实实听话参与,这个过程也带有规训性质。
所以,这么多的人如此渴求找到真爱,真心能够实现心灵投契的对象,哪怕构成致命依赖。
当然,对于爱恋成瘾的成因的探究,并不影响《以爱为瘾:如何从关系纠缠中恢复》这本书有关爱恋成瘾作为问题治愈的方案建议的适用性。
这本书指出,爱恋成瘾者最糟糕的遭遇,就是遇上爱恋回避者。某种意义上而言,爱恋成瘾者最“离乡”的伴侣就是这样的回避者:在关系之外的活动中创造强烈情感,令人印象深刻的仪式来回避关系之中的强烈情感;在关系中避免被了解。但反过来,爱恋回避者会因为操控爱恋成瘾者并因此获得的便利、情感等方面的收获,而愿意维持这样一种若即若离,自己很方便予取予求又能轻易摆脱的关系。
爱恋成瘾者对于爱恋回避者上瘾,构成致命依赖,是因为因此形成的关系或者单向依赖,本身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具体处境很相似;自己希望通过自己诚恳、更为积极的情感付出来驾驭自己曾经未能驾驭的挑战。

书名:《以爱为瘾:如何从关系纠缠中恢复》
作者:(美)皮亚·梅洛蒂、安德烈亚·威尔斯·米勒、J.基思·米勒
译者:李智、常邵辰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6月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