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吸还是溢出:城市群崛起与人口迁移的联动奥秘

郑渝川 | 2025-11-24
收藏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潘泽涵所著的《城市群崛起:中国人口迁移的空间效应》一书,通过对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人口空间变化中的总体趋势以及城市群作为核心空间分析单元的重要性。

数据显示,2015-2020年国内迁移人口总规模为17694.3万人,与2005年-2010年以及之前仍趋于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而且更为突出的特征在于,2015-2020年省际人口迁移规模为5083.2万人,比2005-2010年减少416.2万人。

正如书作者所指出的,省际人口千亿规模的空间分布格局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内陆地区吸引人口流入的能力不断强化。从区域层面来看,2010年和2020年京沪粤浙苏五省市流入人口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了5%,但加起来的省际流入人口份额从2010年的65.2%下降到2020年的50.4%。而中西部传统意义上的人口流出大省包括安徽、河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广西每个省区流出人口规模均占全国比重的5%以上,但总流出人口份额从2010年的55.72%减少到41.43%。

这背后重要的动因显然是因为2005年以后,尤其是2010年、2015年以来,中西部部分地区城市群的崛起,以及中等城市、县城加速掀起城市化、城镇化进程。

书中根据数据指出,省际人口流入中心目前呈现出以浙江、广东、北京为中心的三极化格局。而总体态势以外,过去主要单向流入的省份,也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对外人口流动。

书作者认为,省内人口迁移对中国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可能比省际人口迁移更为重大。对照2020年与2010年,可以发现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省份,省内流动人口规模在2020年都超过了省际人口流动。而且如书中所展示的数据来看,省内人口迁移模式已经从县际、县内迁移并重,向县内迁移为主的方向转变。尤其是在中西部,较多的农村人口就近流入县城,就近城镇化,这对于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从省内跨市迁移的角度进行审视,到2020年,省会城市已经基本上成为几乎所有省份的主要流向地,只有辽宁、江苏、福建、广东四省因为存在省内其他发达城市,因而省会城市流入人口规模居第二位。这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不同省份推行的强省会战略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效果,

书中列出了国内主要的19个城市群(非行政意义上的,而是主要依照传统的分类习惯),指出从2010年到2020年,这19个城市群人口占全国比重从82.69%提升到了84.55%。书作者分析认为,长江中游腹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华北平原(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城市群)未来可能面临人口减少。

书中分析谈到,我国城市群的人口就近与远程城镇化区域特征差异明显。2小时阈值内,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远程城镇化更为突出,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就近城镇化更突出。从南北对比来看,多数北方区域的城市群的就近城镇化率贡献更高,而南方地区城市群以远程城镇化为主。书作者认为,我国人口迁移城镇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城市群的就近城镇化、远程城镇化区域发展格局十分复杂,尽管官方规划提出要在中西部促进就近城镇化的发展,但各地的特殊性、既有的城镇化路径,源自于地形起伏度、纬度、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复杂情况的综合影响,比如一些偏远、地广人稀、高地形起伏度的城市群其实并不具备就近城镇化的发展属性。

通过对照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净流入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书作者指出,如果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从单中心模式向多中心模式转变,人口与经济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将变得十分显著。相类似的分析还包括,成渝、辽中南两个城市群分别对周边城市或低层次都市区的主导效应仍为虹吸效应,而非溢出效应。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1123142614

书名:《城市群崛起:中国人口迁移的空间效应》

作者:潘泽涵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9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