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做对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

郑渝川 | 2021-12-07
收藏

新加坡的开发史其实要追溯到14世纪甚至更早以前,当时当地叫做淡马锡。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海洋史教授、全球海事研究中心主任、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专家约翰·佩里所著的《新加坡》一书指出,淡马锡当时的定位就是贸易中心,得益于泰国、马来亚、爪哇与中国沿海地区、日本、印度等地的贸易而繁盛。但随着“暹罗(泰国)和爪哇-苏门答腊这两大政权在海峡相遇”,淡马锡最终在18世纪走向了凋敝。

这也是为什么英国殖民者如此轻易地在19世纪初占据了淡马锡,并将之重新开发的原因。

约翰·佩里所写的《新加坡》,其实包含着三条主线,一是英国在印度洋-南中国海区域的贸易霸权的形成,以及之后遭遇日本挑战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战略背景,这也是新加坡独立之前的发展背景。总体来说,英国人所开发的作为贸易口岸的新加坡,确实要比法国人、荷兰人在亚太区域的同类操作更为成功,而英属东印度公司则为作为转运枢纽的新加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物,以及后续的现金流动收益——包括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向中国倾销的鸦片,以及从中国攫取的白银,都从新加坡转运。

虽然鸦片战争以后,英国抢占了中国的香港,但新加坡的贸易地位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尤其是苏伊士运河开通后,马六甲海峡与苏伊士运河(以及直布罗陀海峡)共同构成了大英帝国的生命线。《新加坡》书中谈到,虽然英国以及法国都陆续尝试在泰国半岛上开辟运河,缩短航程,但这项一旦实现必然削弱新加坡地位的计划却一再延迟,倒是19世纪末的电缆很快被架设了,则进一步增强了新加坡的贸易地位。再之后,马来半岛的锡矿和橡胶都成为欧洲殖民者财富的新来源,新加坡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第二条主线就是从日本入侵到二战结束,再到新加坡并入马来亚独立,再被马来亚“开除”的彷徨时期。《新加坡》这本书不加隐晦地指出了英国守卫部队在日军侵略面前的一触即溃,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英国殖民者在新加坡乃至整个马来亚受到的尊崇。“日据时期使新加坡人更深刻地意识到外来统治的不公及其对殖民地的剥削,形成社会上反殖民主义思潮的催化剂,让许多新加坡人相信,没有了英国,自己依然能够过得很好。”

如书中所述,这一阶段对于新加坡来说是奠定国家认知的关键阶段:英国逐渐开始从亚太地区撤离,不断放弃基地、驻军,而推动或迫使新加坡人学会自我管理;中国南京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限制对外移民,新加坡社会的华人社会变得稳定,人们开始视自己为新加坡人,不是过客,重视家庭;新加坡的经济结构与马来亚其他地区显得格格不入,这也是新加坡主动融入马来亚而不被对方接受的关键原因。

第三条主线就是新加坡独立以来的崛起。应该说,新加坡的这一过程有着历史和地缘机遇的助力。英国的撤离,美国和苏联纷纷强化对亚太地区的影响,广袤的亚太地区市场还没有迎来工业化,这意味着先行崛起的新加坡不仅可以通过本土工业先行占据市场,而且还能扮演为欧美产业继续充任转运港的角色。李光耀等新加坡开国领导人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是融汇东西方制度和社会文化,设计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秩序体系,使得新加坡作为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小国,可以在产业和贸易上扮演关键大国的角色。

书中也指出,“新加坡作为主权海洋城邦的新生活,恰逢海运业的巨变”,新加坡先行建立了炼油工业,帮助西亚地区出产的石油向着东亚等诸多地区销售,这使得其贸易枢纽的角色变得更加牢不可破。这个早于日本完成起飞振兴的城邦国家成为石油时代、集装箱时代的第一批受益者,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注重产业转型,发展机器人、自动化机械,持续引进高水平的科技型劳动力。

微信图片_20211207154421.jpg

书名:《新加坡》

作者:(美)约翰·佩里

译者:(新)黄丽玲 等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后浪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