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塑造历史:伊朗棉花经济崩溃的长时段影响

郑渝川 | 2022-12-22
收藏

美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中东史教授理查德·W.布利特所著的《9-12世纪伊朗的棉花、气候与骆驼: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时刻》一书,主要观点内容包括两方面:一则,公元9-10世纪(约相当于中国唐代晚期、五代),伊朗地区因为棉花生产和出口的繁荣,使之成为了当时中东、中西亚地区最为繁盛、文化最为活跃的地区;二则,公元11世纪(北宋前期和中期),大汉朝的到来,使得前述的棉花大繁荣在伊朗北部消失,伊朗经济急速下滑,并相当意义上形成了权力和治理的真空,促进了操突厥语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后者不仅因此奠定了在中西亚地区长达几个世纪的政治统治地位,而且也使得该地区的政治文化开始出现类突厥化的转向。

这本书调阅了大量的史料证据,将棉花产业、气候、骆驼驯养、9-12世纪伊朗兴衰、突厥游牧部落入侵等联系起来,从而让伊朗高原置于世界史的视野之下,探讨了这一时期伊朗黄金时期对世界历史所产生的复杂而持久影响。

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征服萨珊王朝之前,伊朗高原很少存在棉花种植。伊朗和中国的棉花都源自印度。阿拉伯征服后,棉花成为了伊朗多个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而这增强了伊朗与其他地区的贸易联系。

伊朗高原以及周边的中亚部分地区,是许多农作物的原产地。但棉花被引入到伊朗造成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9-12世纪伊朗的棉花、气候与骆驼: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时刻》书中指出,棉花种植和加工的工序,相较于养蚕、制丝,以及亚麻布的磨压、打麻等工序更为简单。而且,棉花对于水源的依赖程度也很低,而是取决于气候温暖。

书中检阅历史资料而谈到,公元9世纪早期,伊朗掀起了大规模种植棉花的热潮,而且推动当地农村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大量的、依赖坎儿井灌溉的村庄。耐旱的棉花增进了伊朗各地居民的定居化水平。很显然,这就与中东、中西亚其他很多地区主要依赖游牧部落饲养牛羊,而收集羊毛(再由城市)进行加工、销售的商业模式形成了区别。

依照书作者的分析,棉花的普遍种植后,也加速了中东、中西亚地区主流宗教的普及,因为棉制衣物相较于丝绸可以更为廉价地满足信徒的基本要求。书中指出,伊朗一些地区因为不适宜种植棉花,因而在9-10世纪期间就很快失去了过去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到了公元11世纪,以及12世纪初期,伊朗开始迎来一个显著的寒冷期——受影响地区甚至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安纳托利亚和俄罗斯。一些年头里,伊朗部分地区甚至会在传统的夏天遭受暴雪天气。

持续的寒潮不仅会严重打击跨地区贸易,棉花、棉制商品的行销稳定性受到冲击;更棘手的是棉花的基本种植也难以稳定实现——周遭地区的农业、牧业都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所以游牧民族的劫掠性增强。按照这本书所说的观点,突厥系的诸多游牧民族对于伊朗的持续侵袭,其实就与几个世纪前所谓的北方蛮族对于罗马的进攻,造成了整个中西亚政治版图面貌发生改变。传统意义上强盛的伊朗(波斯)一直到蒙古西征,也没能恢复基本的力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蒙古西征时,会如此轻易地通过中西亚地区。

《9-12世纪伊朗的棉花、气候与骆驼: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时刻》书中还探讨了伊朗棉花经济衰落后,在宗教和地缘政治维度上带来的持久影响,尤其是伊朗籍的宗教知识精英的外流,这就带来了一个相当意义上的“长时段”影响。

《9-12世纪伊朗的棉花、气候与骆驼: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时刻》

书名:《9-12世纪伊朗的棉花、气候与骆驼: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时刻》

作者:(美)理查德·W.布利特

译者:孙唯翰 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