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射日传说,最早的渊源是太阳黑子太活跃?

郑渝川 | 2023-02-08
收藏

在近代意义上的火枪发明以前,弓箭以及与之相类似的投石器、投矛器,是非常重要的前现代兵器。香港历史博物馆顾问,射箭文化研究者、英籍古代兵学研究专家谢肃方(Stephen Selby)所著的《中华射艺史话》一书就认为,弓箭是古代兵器中重量、速度、锐度最为平衡的,在准度和穿透性上超越了其他兵器——既可以在防御中“后发先至”,也可以在进攻时“先发制人”。

弓箭尽管无法一次操作而实现多次打击,但其功能也已经接近多次打击。按照考古发现,在中国上古时期,中原部分土地肥沃、毗邻水源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人口压力,谢肃方推测认为,在当时,能够有效使用弓的文化具有某种竞争优势。

弓的威力会随着射程加大而递减,为了减缓这方面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弓匠发明出了复合反曲弓——复合的意思是弓体由不同的材料聚合而成,在当时采用木、角、筋,而现代则采用木、玻璃纤维、碳纤维。反曲是弓在下弦时的曲度与上弦时相反,意味着弓可以比弯曲的木条储备更多的势能。书中说,3500年前,由早期图案构成的部分原始汉字就昭示出当时的弓具备了反曲的特点。

考古学家在陕西大荔附近的沙苑遗址等地,发现了石器时代中期,即距今2万到1万年的时间段里留下的一些具有箭镞特点的石器,轻巧、锐利、狭窄,且附着于一种杆状物上。

在中国的三皇五帝故事传说中,就包含了弓箭的内容。《易·系辞》说木制弓箭是黄帝、尧帝、舜帝发明的,并以此统一了很大一片地区。唐初的《太白阴经》记述,伏羲用弯曲的木条做成弓,而据《易·系辞》,伏羲还发明了渔网和捕兽陷阱。

更著名的上古神话时期射手,就是羿。上古神话故事传说,以及正史刊载的传说,其实至少有两个羿,一个是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人间的羿,另一个则是夏代的权臣,死于臣下之手的羿。《中华射艺史话》不无趣味地谈到了屈原在其作品《天问》中对羿的多重身份的整理。

需要注意的是,正如我国南方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神话故事中,包含与汉族神话故事相似的女娲、盘古、伏羲等祖先神的传说一样,羿的故事如射日也出现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那么,羿射日究竟是怎么回事?《中华射艺史话》书中援引近年来科学家基于上古时期中国中原地区的气候等背景信息而展开的研究,认为当时存在较为活跃的太阳黑子运动,而使得地球变暖——当时人们所说的“三足金乌”,其实就是指太阳黑子,所以以至于发展出“十个太阳”的说法。太阳斑点巧合地与严重的旱灾同时出现,“在古人眼里,或许会将其想象成鸟飞过太阳与大地之间而引发的现象。摆脱这种飞鸟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它射下来”。

至于英雄后羿的故事中,有关其不受束缚并引发严重后果的桥段,书作者分析认为,这可能寄托着当时的人们对于神射手道德品质、自律能力、自控能力的一种期待。而后来的儒家哲学,则传递了“只有那些不遵守道德约束的英雄才会置身危险之中”的信息。

《中华射艺史话》书中还考察了“言”、“身”、“寸”、“射”、“谢”等汉字字符从上古时期到后来不同时期的流变。即如“射”,在甲骨文中就是很清楚的“弓弦”的形状。

周礼是在夏周两代的礼制基础上发展出的礼制,这其中包括射礼。射礼不仅仅是军事训练及其仪式活动,更重要的组成六艺的一部分,是当时的贵族子弟的必修课程之一。《中华射艺史话》书中谈到,周礼中的成人礼就是父亲将一把弓和六支箭赠给儿子,儿子将箭射向天、地与四方。

孔子在《论语》中强化了弓的和平意义,强调射艺通过仪式化来增强对于规律、等级的信服。《中华射艺史话》书中援引《礼记》中与孔子有关的射艺的记载,指出儒家射礼的精义,与西方现代竞技射箭的理念不谋而合。

《中华射艺史话》这本书共分十四卷(章),介绍了中国古代弓箭的发明以及神话传说版本,指出了射箭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详细阐解了西周、春秋等时期的射礼,围绕中国古代弓箭的材料结构与制作方法进行了阐读,探讨了中国历代射箭活动以及射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书作者作为一位外国学者,非常深入缜密地考据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史料著作、经学著作,对射艺的嬗变发展进行了清晰的考证,从而揭示出了中国射艺的文化内涵,让读者得以对射箭这项古代延传的运动方式形成更为清晰、丰富的认知。

《中华射艺史话》

书名:《中华射艺史话》

作者:(英)谢肃方

译者:陈雨石 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