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脑有了外挂:过目永不忘,个人永不朽

郑渝川 | 2023-05-15
收藏

讨论第二大脑,就先要提第一大脑,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物性的组织:大脑组织。人的大脑,经过漫长的演化而来,相较于地球上其他生命体功能更为强大。在目前而言,尽管人工智能、机器智能日新月异,但就其功能的复杂性、全面性、稳定性而言,与人脑相比仍相去甚远。

最近几个月里,全球范围内都掀起了对ChatGPT的热议浪潮。ChatGPT的最大意义就是宣告了人工智能的成长潜力,AI终将在功能上取代人脑,虽然这个时间点显然不能在短期内到来。概括起来说,人的大脑在与AI的竞争中暴露出局限。

卡夫卡说过,人们缺乏耐心和漫不经心,并因此犯下其他过错。互联网以及其他数字时代的技术方式,使得数据、信息海量新增,极大地超过了人脑所可能达到的认知、记忆极限。即便依照一些研究者的观点,人脑开发比例还很低,可以通过增加开发比例来为人赋能,但这种赋能也不能简单地转化为记住更多信息和数据。人脑功能应主要体现在思考之上。

大数据思想家、科技作家涂子沛的新著《第二大脑》一书,提出了一个既“新”又“不新”的概念。之所以说它“新”,是因为所谓第二大脑,可以理解为生物大脑的数字复制体,可以被称为外挂大脑,可供随时记录、存储和查找,构成人类生物大脑的补充和延伸,可不断整合、分析、编辑信息,帮助我们发现、创建可有价值的链接,以更高效能产生新创意。在脑机协作、脑机结合不断迫近的今天,第二大脑、“外挂大脑”的功能变得更强大。

为什么说第二大脑,也可以被理解为不那么新的概念呢?建设第二大脑的做法,在数字时代到来之前甚至计算机、互联网产生以前就有了,那就是注意记录,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保存。中国有句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记性,实际上哪怕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情,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觉得非常了解的人,将一些细节内容记下来,隔一段时间后拿来跟自己的记忆对照,就会发现其实许多环节、细节已经被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的遗忘曲线显示,一小时后,人就会忘记56%刚刚学习过的内容,一个月之后,就会忘记79%。

书作者在《第二大脑》书中还谈到,我们创建数字时代的第二大脑,进行必要的记录、收集、整理,还面临另一个思维误区的干扰——同样也是对自己的理性有迷之自信,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懂了某件事,所以不需要记录。实际上,“懂了”可以分为好几个层次,第一个就是自以为懂了,但只是了解了个大概;第二个层次即能够予以复述;第三个层次是能够讲出来、写出来;第四个层次则是能够将听懂、能讲能写的内容予以应用,达到知行合一。数字时代的第二大脑,从功能、介质来看,就是数字记忆体,但其价值意义,就是帮助人从跑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方式,转向更为严肃、深刻的知行合一。由此,人可以成为更为深刻的人;借助于第二大脑,人方才可能真正发挥出人脑的最大效能,显现数字时代人所存在的意义所在。

书中深入讨论了建设第二大脑的理念、方法、步骤,以及未来展望。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清楚地指出了第二大脑对于数字时代的我们,传承个人知识、记忆、思想甚至个人经历、心路历程、个性感知记忆的意义所在,借助于此,几乎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一定意义上的“不朽”。

360截图20230514170411582

书名:《第二大脑》

作者:涂子沛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3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