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卓越到中庸》是著名国学家、管理学者、书法家段俊平创作的管理新书。
这本书由对比恒大集团与海航集团的破产命运及日本的法师旅馆的长寿命运,引出本书重点——“中庸之道”是企业基业长青的秘。并在第二章详细介绍了中庸之道的内涵及中庸思维理念,引申出其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启示。第三章通过介绍先秦六位管理大师治国的具体措施及秦以后的管理思想,总结出典型的古代管理思想观点及其特征。第四章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各家的哲学思想,引出其中所包含的管理思想。第五、六章介绍了西方管理哲学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庸之道,并将中西两方管理思想进行对比。第七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联系解释,运用古今中外的案例,更直白地表明企业管理应该怎么做。第八章再次强调中庸的重要性,并结合案例,说明只有中庸才能达到卓越。
几千年来,古今中外所有管理者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各种尝试,以期获得基业的长青,掌握其中的管理之道,正如作者所说“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管理活动的实践史和管理思想的发展史”。这本书别出心裁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结合起来,为中国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一条本土化的管理学之道,也为其他国家的管理者提供了中国式的管理智慧。
书中主要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两个方面着手,介绍了其中蕴含的管理智慧,这两部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书中的第三、四章。虽说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但作者的讲解却不枯燥无聊。
第三章由介绍中国先秦六位管理者治国理政的管理思想入手,在介绍其管理方法的同时,也顺带介绍了一些历史事件或发生的故事等。如作者在介绍禹的管理思想时,就先描写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由此引出其管理思想与大禹治水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作者在写“周公的宗法礼制管理”时,并不是一开始就写其宗法制的详细内容,而是从周公的生平开始介绍,再引出其对宗法制度、分封制等的完善。作者这些独特的安排,让读者在了解先秦几位管理大师的管理思想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对历史的了解。在第四章介绍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管理智慧时,作者则按照不同哲学派别来安排内容,并将不同哲学派别的主要思想分点排列,减少读者阅读时产生的视觉疲劳等。如此内容上的独特安排在书中比比皆是,使得本书内容条理分明,又不失阅读趣味,可见作者在文字安排上的用心。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管理智慧时提到的“以人为本”。书中提到,孔子认为“天地之间,人为贵”,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儒家提倡“人本”“人贵”。而在西方管理思想中,也有类似论断。如“人事管理之父”罗伯特·欧文曾提出要重视人的因素。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管理者也越来越重视“人”,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保障“人”的权益,如企业需要给员工缴纳的“五险一金”就是措施其一。
古今中外的这些学者的论断都在提醒我们“人”的重要性。现代企业管理如要寻求其企业的长青,必定要意识到“任何管理活动的开展,最核心的都是管理好人”。只有以人为本,尊重个人,并使其成为一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者和企业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及排版装订。封面设计得较为直白简约,采用灰色与红色作为主色,很有中国特点。且书名的“从卓越到中庸”几个字采用了类似于凹凸压印的工艺,增加了封面的设计感。此外,书中内容排布得错落有致,减少了读者阅读此类论述书籍不自觉产生的压迫感。其采取的装订方式也是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翻阅,且不易出现散架的情况。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管理学之道,也饱含人生处世之理,不仅适合现代企业管理者阅读,也适合对为人处事感到困惑的人阅读。书中引用了多个管理实例,并与管理思想结合分析其成功或失败之处,不仅停留在为读者提供较为空泛的理论介绍层面上,更通过这些实例为有需要的管理者提供了借鉴思路,以便于其实际运用。
本书内容安排合理适当,条理分明,既有理论叙述,又有实例分析,向读者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智慧。在西方管理学盛行的当下,本书撷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向中国管理者提供了一条在中国盛行几千年、更适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之道,值得中国所有企业管理者阅读研究。
读完此书,发现这本书的名字叫“从卓越到中庸”,实则书中内容是写“从中庸到卓越”。作者通过引用古今中外各时代、企业的管理实例,及介绍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蕴含的管理智慧,说明了只有坚持“中庸”,才能达到“卓越”,企业“卓越”的背后其实都是管理者所坚持的“中庸”之道。这本书提炼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为中外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中国管理智慧,并以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变化,有力地说明了坚持“中庸”以治理国家或企业的正确性。愿所有读过此书的人,都能坚持“中庸之道”,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管理之道,达到自己人生的“卓越”!
《从卓越到中庸——中国化的管理智慧》
作者:段俊平
书号:978-7-121-45047-1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定价:78.00元
装帧:精装
出版单位: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