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史》:纵深挖掘中华文明进程的价值命题

郑渝川 | 2023-07-11
收藏

极简史作为历史读本,写作难度要显著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教科书、通史简化版。由于篇幅不长,所以不能写成罗列史实的方式,但又不能完全回避史实叙述。另一个突出挑战在于,仍然是因为篇幅所限,所以撰写者必须审慎处理历史记载、考古发现存在矛盾、冲突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国内出版机构陆续引进了欧美、日本等国的很多极简史作品,包括极简英国史、美国史、日本史、欧洲史,以及东南亚、非洲、拉美国家的极简史读本。这些读本有一些出自历史学界的大家,让人见识了史家巨擘的深厚功力,深入浅出,叙述流畅。

国内历史学界,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很多学科的名家,相对来说,对于极简史、科普作品的重视程度就要低一些。毋庸讳言,国内图书市场上的普及型的历史、科普版本,更多的是由某些出版商“攒”出来的,品质不高,走的就是一个低价兜售的路线。同样,国内很多学科的教材,也带有很强的“攒”色彩,名家、大家对于编撰教材并没有像欧美学术同行那样感兴趣。

正如此前一些学者、出版业者所分析谈到的,这很可能因为普及类读物、教材的成绩,无法转化为学术成绩,无助于职称评定。也正因为这样,国内读者所可能接触到的普及类读物,要么是舶自国外的译作,要么就不得不忍受国内版本很多图书的低品质。这必然抑制了国内读者对于历史、科学等各方面读物的兴致,拉低了全民阅读的热情。

海峡书局、后浪出版近日推出了著名历史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马勇所著的《极简中国史》。这本书严格意义上应该称之为“极简中国史论”,可以与吕思勉等名家的中国通史作品搭配,引领读者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厘清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和定律。

《极简中国史》纵论中国几千年历史进程,分28讲讨论了中国历史进程中涉及到的几十个价值命题。比如,为什么清末知识分子如此怀念和向往夏商周三代之治?三代之治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究竟居于什么样的地位?

又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知识人(知识分子)从官办机构转向民间,由此带来了思想争鸣,创造出学术自由空间,也间接性地挽救了当时日渐沉沦的道德价值。就此问题的探讨,《极简中国史》在比较短的篇幅内给予了很深刻的分析,一方面指出了当时的思想竞争催生出大量的思想、知识瑰宝,开创了沿袭到了中国近代的思想、知识框架;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完善了道德规则,催生了道德共识,这使得虽然秦国以制度革新和军事优势一统全国,但知识人延续了上述道德规则和道德共识,成为中华文明中的价值内核。

秦汉以来,中国历朝历代都呈现出鲜明的世俗化王朝的特征,天命理论往往只有在王朝兴亡时才会更多地被提及,因而前面提到的道德规则和共识,就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统治者会不可避免受到道德制约,不能完全摒弃仁政爱民的基本路线。

再如,《极简中国史》比较客观公允地评述了从东汉到南北朝门阀士族的命题。这个过程中,门阀士族渐趋腐朽,但仍然在礼乐文明和文化艺术的传习、提升上发挥了很重要的角色。例如,南朝豪族融合了儒释道,发展了当时的文化、文学。东晋时的佛教徒在译经时总结出汉字的声母、韵母和四种声调,发明反切拼音之法,这也启发了当时的诗人。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来规范诗歌的创作,为格律诗建立了律令,为之后唐诗的鼎盛打下了重要基础。

s34536362

书名:《极简中国史》

作者:马勇

出版社:海峡书局·后浪

出版日期:2023年4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