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实与包容:西方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医实践

郑渝川 | 2023-08-14
收藏

《生命之道:中医的物、思维与行动》这本书出自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荣休教授冯珠娣(Judith Farquhar)。她曾在我国工作和生活多年,深入考察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中医实践。

中医从业者、支持者与反对者展开的争辩,可以说已经持续了一个世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医的有效性就列入了辩题。对于中医支持者而言相对不利的一个因素在于,建基于消毒技术、抗生素、现代医学理论、精密检查设备的现代医学实践(即通常意义上的西医实践),将卫生、显微镜观察、免疫疗法、传染病防控列为核心位置。现代医学实践强有力佐证了微生物是很多疾病的真正致病因素。

冯珠娣在美国与华人中医接触,以及游历中国期间与中医专家、医生和患者的交流,中医延续至今的一个佐证理由,也同样出自其疗效。虽然有很多现代主义者并不是太买账。

大量的患者接受过中医治疗且服用过中药,宣称其效果。当然,这些患者之中很多人也确实承认中医、中药存在局限性,也就是不能解决一些严重、复杂的疾病,但经由中医医师的诊治,再加上中药,消化功能紊乱、疼痛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月经不调、焦虑症、失聪等疾病得到了解决。

中医研究专家还致力于从科学学理、医学机制、病理和药理等科学角度来佐证中医的“客观性、理性和系统性”。许多中药药材经由化学分析证明确实含有某些特定的疗效,以及可以克制某些疾病症状的毒性。这增添了中医、中药有效的理据。当然,这也不免引发反对者的反诘。

《生命之道:中医的物、思维与行动》这本书就中医、中药有效性给出的一个解读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或者说中国式现代化的策略就是注重实践,实践反馈“管用”,就是最好的理据。按照书作者的说法,“摸着石头过河”其实也可以用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所谓中医复兴时期的普遍策略:“人需要在不确定性中通过实践不断探索,以期抵达内心渴望的目标……你涉足在一片不稳定的河底,河里充满的危险的水流也在不断推着你向下游移动……即使再多的深思熟虑和提前规划都不能保证你安全地抵达河对岸。你睁大了双眼,但仍然不能完全看清脚下的路,你不得不做出一系列的行动……当你前进时,你必须接受每一步带来的后果”。

书中描绘了中国的中医医院,以及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的临床问诊场景。按照书作者的观察,患者(“主诉”)讲述的不是疾病的诊断,而是中医“证候。“这是中医诊所中为行动设立的目标之物,病人主诉的‘病’成为医学干预的靶点。当医生默认病人对病理的观点时,或者当她倾听病人主诉的病痛时,她也表达出中医不容置疑的道德立场:病人的个人愿望确认了需要被解决的医学问题”,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过程来将病人“主诉”以及表现出的体征、症状记录起来,纳入到各种传统知识体系中进行对应。

毫无疑问,中医诊疗具有相当强的复杂性,书作者指出,仅切脉一项就反映出情况的复杂性:“在两个细细的手腕上有18个感受脉搏的点位,而脉象一共有28种”,医生需要就此进行排除,然后着重辨识患者脉象所反映出的证候——究竟是属于温证、虚证、里证、阳证,又适合采用什么样的药物,需要进行认真选择,确保配伍正确。

很多患者因久治不愈的慢性病选择看中医,医生会让患者先拿一副药,服用几天后,再观察症状的变化,后续再调整用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症状通常得到控制,但同等重要的是,中医医师很好地缓解了患者的焦躁不安,提供了共情式的心理干预。

《生命之道:中医的物、思维与行动》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也就是人体本质上像是一个类似于宇宙、星系、地球这样的混沌体,其中的内核和原理都只有很少一部分才被人捕捉到,所以无论是现代医学(西医)还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其实都属于感知经验。而中医相较于现代医学的更突出特征或者说优势是,前者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

《生命之道:中医的物、思维与行动》全书以书作者2017年在耶鲁大学特里讲座上发表的讲演稿位基础整理而成。在“物、思维和行动”三个部分的论述中,冯珠娣考察了现代中国理性化、科学化的传统中医学如何建构其真正的客体,医师们又如何诊察、思考和把握病理机制,并根据“治病求本”、“以人为本”的原则找出病因展开行动。书作者细密的论述剖析,佐证了中医学、中药学的体系化,寻求了中医与古代西方医学、现代医学之间的哲学联系,展现了中国中医的魅力和具有包容性的价值观念。

360截图20230814102112799

书名:《生命之道:中医的物、思维与行动》

作者:(美)冯珠娣

译者:刘小朦、申琛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3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