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年记载纷乱,《铜器历日研究》拨乱反正

郑渝川 | 2023-08-24
收藏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闻玉(1941-)所著的《铜器历日研究》一书,去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新版。这本书采用文献、天象、铜器铭文“三证合一”的方法,整理、分析数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铜器铭文,利用十项“铜器历日研究条例”规则,以“月相定点”为核心理论,一一落实这些铜器记载的绝对纪年。

这本书详致考证了西周王年轶事,为诸多史籍记载存在纷乱、错乱的西周王年进行了确切的排序定位。书作者的严谨考证,相当程度上推翻了王国维依据“二重证据法”得出的论证结果,使得西周历史更加清楚地呈现在历史研究学界、考古学界面前。张闻玉教授的努力,挑战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一贯方法及结论,使得西周断代的准确性得到补充和增强。正是在包括张闻玉先生在内的一批勤奋而严谨的学者持续努力下,我国西周的王年年谱的准确性得到了国内外史学界的公认。

英国历史文化学家、牛津大学东方研究院亚述学施利托研究员斯蒂芬妮·达利主编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遗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书中介绍指出,美索不达米亚人已经致力于探讨具有预兆作用的天文现象,如气象上的(打雷、闪电、彩虹和云的形状),光学上的(包括光晕、日冕、幻日、闪光以及可见恒星的颜色和亮度变化),还有天文上的,如日、月蚀,月亮、行星、某些星座的运行,行星与月亮的交会等。美索不达米亚人将自己观察到的这些天文预兆,保存在《泥板天象征兆集》的楔形文字系列泥板集以及由此衍生的具体文本中,并从此摸索出了天气变化和星象运行的规律,从而开始编制历法。

《竹书纪年》中“夏帝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述,是世界上关于流星雨的最早记录。古代中国也形成了既有的历法,观象授时,对于太阳出没、月球盈亏、星辰隐现都进行了耐心而细致的观测。这些成为历法的基础。

所以,从出土铜器历日的年月日,以及具体的天象,对照相应的历史事件,再勘合校验实际天象,这就使得历史记录可以一一归位于正确的时间,这为今天的人们恢复古史原貌打下了基础。

近代史学界曾兴起“疑古”之风,也就是从否定中华上古神话传说时期的文明记录,发展到否认夏代、商代、西周的文明史,一些史学研究者对于中华古代文明的存在时间,甚至被后移到了春秋战国。

这也意味着,《铜器历日研究》在学术上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对于西周王年形成确切考证,有拨乱反正的积极意义,而且示范了治学、治史在方法上的创新和严谨。遵循张闻玉教授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更好地确定夏代和商代王年谱系成为可能。书中所附的西周王年足徵,对于历史学习者、爱好者、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西周历史谱系,具有直观的参照价值。

《铜器历日研究》

书名:《铜器历日研究》

作者:张闻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9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