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为什么那么难?
但这本身可能就是存在问题的想法。幸福并不是人的自然状态。一个人,一群人,自然状态、情绪状态都处于变化之中。我们不能奢求一年四季每时每分都能阳光普照、和煦温暖。
澳大利亚著名压力管理专家、享誉国际的接纳承诺疗法(ACT)培训师路斯·哈里斯在所著的《幸福的陷阱》书中就指出,当我们情绪低落时,当我们出现弱点、毛病时,并不代表着我们不正常,或者说动辄就要与愚蠢、道德品质联系起来。
期待一切良好、顺利的想法,很多情况下还会恶化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比如亲密关系。如果爱人一时没能及时回应我们,我们就要大动干戈,上纲上线,各种“作”,这就只会导致我们最终失去那样一个很可能最爱的人。
幸福是什么?路斯·哈里斯说,幸福可以被理解为丰富、充实、有意义的生活体验,让人能够开启行动,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哪怕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遭遇分离、拒绝、丧失,遇到危机、惨败甚至更严重的危机,让我们体验大量的痛苦,也不会改变我们对于幸福的渴求。
《幸福的陷阱》书中指出,我们在遭遇各种困难的情境、想法、感觉时,往往过于执拗、强烈地希望予以摆脱,启动了内心中的“搏斗模式”,这反而造成我们与具体的问题发生了更为紧密的勾连,难以脱钩。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或者说有关幸福的典型迷思,即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可以轻易摆脱想法和感觉。很多心理自助书籍、教程都宣称可以让人通过加强自我控制,从而摆脱愤怒、恐惧、悲伤、内疚、羞耻等不适情绪,这样的做法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做到的,但也并非总是如此,尤其是在深陷比较严重心理危机时,加强想法和感觉控制只会适得其反。
书中打比方指出,如果我们皮肤发痒,通常情况下轻轻抓挠就能解决;但如果我们已经长了湿疹,越挠,就会让皮肤细胞释放出组胺这种化学物质,让皮肤进一步发炎,瘙痒情况变得更严重。这种时候更应该做的是对症下药,用必要的药剂予以处理,而非抓挠。情绪状态下也是如此,“搏斗模式”、抓挠、控制等应对方式都是有其局限的。
《幸福的陷阱》书中为读者更好地应对迈向幸福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困难、艰难情境、想法、感觉,提供了对应的方法思路。首先,就是要诚实地正视自己的想法和感觉,集中注意力去审视自己正在做的事,进行“抛锚训练”。也就是说从聚焦于痛苦、艰难感受中,转移到事情过程本身。其次,不要试图删除自己大脑中生发的负面想法,不要在大脑中用正面想法与负面想法进行“辩论”,而是另辟蹊径,在静默的思考中,为自己正在经历的过程命名,寻求从其他角度来审视事件、过程,让积极的思考更加快速地进行,逐渐替代负面思考。第三,自己要反思自己是否过于执着于某些信念、观念、教条,回溯自己的生长经历,反思这些信念、观念和教条本身,借此走出严苛的自我评判。第四,进行必要的心理练习,从糟糕事件、痛苦经历中久久萦绕头脑、挥之不去的可怕画面中走出来。第五,为自己撰写一份正面清单,为自己赋能,这一过程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友善的自我对话。
书名:《幸福的陷阱》(原书第2版)
作者:(澳)路斯·哈里斯
译者:邓竹菁、祝卓宏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