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枪手博弈”思维来解读三国故事

郑渝川 | 2023-12-04
收藏

新出版的《博弈法则:历史与生活中的逻辑》一书从为人处世、两性关系、商业成败、职场规则、大国竞争几方面展开,借助历史、商业、生活大量案例、故事的剖析,步步导引读者加深对博弈及其方法法则的理解。

这本书妙趣横生而又充满智慧,即便是熟读古今历史的读者,也会从作者的叙述中找到新的视角,获得新的感悟经验。

书作者用博弈论来解释历史,挖掘了诸如《三国志》、《三国演义》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三国故事中的博弈原则和思想内容,让人在重温这些故事桥段时得以加深对博弈智慧的了解。

书作者引入了用枪手博弈的例子加以说明。A、B、C三个枪手决斗,枪法命中率分别是100%、60%、30%。每人每次只能开一枪,并且为了公平起见,由枪法最差的C先打。

对于C来说,这就有三种选择,一是先打B,二是先打A,三是放空枪。如果先打B,如果打死B了,那么轮到百发百中的A开枪,C就将必死无疑。但如果先打A,结果也是命中率高得多的B有大概率打死C。

所以,最理性的选择就是放空枪,这下A和B无论谁先开枪,都只能瞄准对方,而不能首选向C开枪,因为A和B互为最强对手,放空枪或者向C开枪,都等于将主动权拱手交给A或者B的另一方。

所以,C放空枪就可以改变自己在决斗中的地位。《博弈法则:历史与生活中的逻辑》一书指出,枪手博弈说明了王者的悲哀:最优秀的枪手,在这种特定场景和规则下倒下的概率最高,反而是最蹩脚的枪手,存活的希望反而越大。

汉末赤壁之战后,刘孙结为同盟,共抗曹操。三者关系中,曹操无疑就是A,孙权一方是B,刘备是C。所以那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曹孙双方在合肥多次交战,孙权方损失很大。而刘备则在忙于扩充势力,最终拿下了刘璋盘踞的益州,甚至在汉中之战中击败了曹操。所以,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刘备取代孙权成为了实力稍逊的B,曹操还是A,而孙权成了C。

《博弈法则:历史与生活中的逻辑》书中分析指出,赤壁之战后,曹操几年内多次与孙权直接交锋,这其实就像是枪手博弈中当C第一轮放了空枪后,A和B被动地互射,反而让C取得了壮大的机会。所以,曹操的博弈策略存在问题,反过来,孙权一方执着于在合肥进攻曹操,损兵折将,徒留下笑柄。

当强大起来的刘备开始在汉中和襄阳两个方向进攻曹操,这种情况下就暴露出荆州的虚弱。刘备安排在荆州留守的关羽对于孙权一方很不尊重,这固然不成为后者选择背盟偷袭的全部理由,但至少加速了这一过程。

书作者还指出,在被偷袭丢掉荆州后,刘备选择倾尽全力进攻孙权占领的荆州,为关羽复仇,这其实并不是最好的策略。因为如果双方两败俱伤,曹操(曹丕)一方将轻而易举地击败B和C。所以某种程度上,夷陵之战以刘备惨败、其建立的季汉政权国力大伤,孙权一方力量保全较为完好告终,对于刘备一方其实还是有利的,因为孙权重新回到那个与曹操(曹丕)集团对抗的B的角色。

博弈的规则说起来很简单,但应用之中却不乏难度,如书作者指出的那样,博弈首先从静态到动态,也就是一次性博弈转向你来我往的多次博弈,在博弈参与者比较多的情况下,要作出合理的博弈,就不仅需要判断自己的行为引发的反响,还要预估其他各方的行为反应;另外,博弈也意味着从完全信息到不完全信息的艰难权衡。

由此构成了四个象限的博弈:第一,静态完全信息博弈,最典型的就是所谓囚徒困境;第二,动态完全信息博弈,比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博弈;第三,静态不完全信息博弈,类似于足球场上点球主罚者与门将之间的博弈;第四,动态不完全信息博弈,比如婚恋市场上的博弈。

博弈时时存在,处处可见,博弈智慧将有助于人们真正意义上掌握博弈主动,作出相对有利的选择。哪怕在动态不完全信息博弈的情况下,博弈智慧仍然有助于作出相对合理的判断和选择。比如每年的高考志愿填报,考生往往只能依据学校往年招生专业、分数线、招生人数、招考竞争等情况,这必然造成当年选择的不准确,再加上考生参加考试的临场发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性,最终可能导致错失录取机会或者因为不敢报考而错过心仪院校和专业。

这种情况下,相对理性的选择就是要在归纳的基础上,判断预期院校、专业在报考当年的受欢迎度,根据往年分数线波动的状况、就业市场信息反馈的情况下给出预判,还要留足分数冗余(也就是实际可能考出的成绩,要比报考院校、专业的预期分数线要高于一定比例,预防当年报考较多造成录取分数线水涨船高)。

《博弈法则:历史与生活中的逻辑》

书名:《博弈法则:历史与生活中的逻辑》

编著:周建武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8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