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校长的“天问”——评张楚廷《论天人合一》

钟紫君 | 2024-03-20
收藏

自孔孟时代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先人通过思辨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在是哲学史上的一大奇观。当今,我们人类从思辨到实践,已经相当充分地认识到了自己与上天的关系,弄清天,弄清人,弄清它们如何合一,这一问题实在太富有挑战性了。我们生活在天底下,能不思考天人关系吗?《论天人合一》作者张楚廷教授在本书中悄然回忆起中学时代在作文里写下的语句:春雪不拦路,却寒透了人的心。他感叹,情景交融之下,景属“天”,情属“人”,这便是“天人合一”。中外哲学有相通处,人们多倾向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所以本书推崇知行合一的中国哲学。

这是一位高校校长从中国古代哲学对“天”的崇拜出发,以通俗和浪漫的笔法,以自我经历和成就为例证,阐述汉语言中与天相关的词汇的现象与涵义,并引申出对天、地、人关系的哲学思考的总结,继而引发“天人合一”的意义所在。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作者从其自身角度阐释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及在社会、生活、价值等方面的适用性。并以这种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思想指导自身工作、生活实践,践行“天人合一”。作者以当过30年高校校长的视角,十分简洁又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本书便是张楚廷教授对自己漫长一生中此类经历的无尽追忆。他坦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史,时间由“天”给定,事情必须由“人”来做,尽己所能有效率做事方为安享天年。如此将“人”与“天”相配合,方为意义特别的“天人合一”。

书中盘点了当代中国大学校长,如北京大学的丁石孙、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梓坤、复旦大学的苏步青、浙江大学的陈建功、南开大学的周国光连同作者本人等等,戏言这些校长的共同特点是“都服天理”。在说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时,他认为是少不了我们中华哲学复兴的。谁来复兴?唯有我们中国人自己。他自觉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用多方面的行为体现了这种自觉,他历数自己将湖南师范大学单一的理论物理发展成了多学科的物理学,为学校建起了天文馆和法学院,创办了《文学评论》杂志,更将湖南师范大学带进了“211工程”。而最令他记忆深刻者,却是上世纪90年代下海经商潮波及高校时,师大文学院大楼前挂出的大条幅,上书:“学术是学者的生命,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张楚廷教授强调教育是人最伟大的创造之一,教育是消除或缩小人与人之间差别不可或缺的人类活动。身为大学校长,为大学教育而磨砺了自己的智慧,则此生足矣。如书中所言,一件事惟有在它既重要又特别不容易做到的时候,才有意义,才更为珍贵。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所谓“天”,就是自然禀赋、资源禀赋与时代发展阶段相结合的综合外在因素;所谓“人”,就是与时俱进的综合内在因素。两者契合,就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现在有一种泛环境主义或者单纯发展主义的观念,把发展与和谐对立起来。本书提倡要落在一个认识上:发展才能和谐,和谐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应追求的发展。本书比较充分地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意蕴。张校长从中国古代哲学对“天”的崇拜出发,以通俗和浪漫的笔法,以自我经历和成就为例证,阐述汉语言中与天相关的词汇的现象与涵义,并引申出对天、地、人的思考,继而引发“天人合一”的意义所在。他写下这本《论天人合一》,也算是对先哲们的一种纪念,也是对大自然感恩之点滴,也是针对天人合一思想适当的延伸以及阐述。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