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难以摆脱精神内耗?

郑渝川 | 2024-03-25
收藏

陷入精神内耗,渴望躺平,但是又非常不甘,在无聊、空耗中深感憋屈,这是很多人的实际状态。

这种状态被经常笼统地说成是心情不好……然后似乎就有了充分的理由,久久地陷入焦虑状态,存在物质滥用,甚至出现进食障碍、创伤以及更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如果陷入上述状态,以及引发的各种问题,很多人能想出的办法就是回避问题,并试图因此回避掉糟糕的心理状态。但事与愿违的是,糟糕的心情,低迷的状态从来不是主观抑制就可以改变的。

世界级的心理学家、美国内华达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接纳承诺疗法(ACT)创始人史蒂文·C.海斯认为,上述状态其实就是心理僵化,破坏了一个人尝试新事物、主动学习、接纳外部信息,享受工作、学习和生活,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以及战胜疾病的能力。

心理僵化的危害性还在于,其实,人们以回避问题的方式来选择逃避,本质上认知、心智乃至身体状态仍处于对问题的聚焦,这让人无法感受到快乐,从而更容易焦虑,更加紧张。

那么,我们能否通过主动去做内心其实比较排斥的,但我们理性判断属于积极行为的事,来摆脱心理僵化呢?遗憾的是,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反抗,效果也不佳,甚至因为因为没有走出心理僵化,会使得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高频率出错,反而让我们更加沮丧。

海斯教授指出,“当你反抗、回避或隐藏内心时,你会远离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动机和自己所关心的”,你并不能因此达到想要的目标。

海斯教授在其所著的《自在的心:摆脱精神内耗,专注当下要事》一书中指出,我们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空前深入地渗入了我们的生活和心智,这使得我们在大量碎片化地接收新信息的同时,很难避免拿自己的状态、处境、能力、经历去与他人比较。

这也意味着,哪怕是被认为可以治愈我们的所谓爽文、爽剧,最终除了增添我们的内心空洞感和不安,其实无法产生疗愈效果。

《自在的心:摆脱精神内耗,专注当下要事》这本书认为,我们之所以难以摆脱精神内耗,难以走出心理僵化,是因为大量的外在信息、内心感受汇集起来成为一套体系,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心智,并支配行为。书作者将这种体系称为“内在独裁者”——“内在独裁者”以特定的方式来解读我们的社会互动、各种行为和反应模式,构建有害的反应机制,让我们习惯于以悲观、反讽、消极的视角来看待自己、他人、事件。

按照书作者的观点,心理僵化以三个核心认知效应,来导致我们的认知逐渐变得毒化。第一个叫做确认效应。也就是让我们错误地看待自己、他人、事件,扭曲经验来证实我们的偏见是正确的。比如对于自己,如果几次、多次在某件事上的努力均告失败,或者说没有获得我们预期的结果,我们很可能将之解读为这类事存在巨大黑幕。我们为此变得颇为愤世嫉俗,我们很可能会将那些在各类事件、挑战面前取得成绩、赢得胜利的人,都理解为黑幕的受益者。

第二个叫做一致性效应。也就是我们在无法准确解析一些情况发生原因的情况下,主动对之进行简化解读。比如,一个丈夫与妻子沟通困难,内心生发不满,觉得妻子就是爱发牢骚、非常好斗、无法理喻的对象。书作者指出,这样的丈夫,其内心深处早就将自己的妻子“精神有问题”的标签固定化了。

第三个就是遵从效应。也就是我们遵循一定的规则来赢得规则制定者的社会认可。比如家庭中,家长给孩子制定的若干规则,其中大部分应当是合理的,也合乎保护孩子的安全的需要。但一些规则显得过于呆板,甚至持久地引发孩子的痛苦。

就拿上班族为例,心理僵化往往同时受到上述三个核心认知效应的影响。比如,严苛、缺乏弹性的规则使得心智资源过度消耗,让上班族本就进入一种认知过载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上班族在上班期间的工作关系中,逐渐会受到确认效应的影响,在受挫后变得不再积极进取。而在工作之外,一致性效应使得上班族简单化地界定自己的家庭关系,这意味着本就疲惫的他(她)将无法从家庭中获得必要的支持。

《自在的心:摆脱精神内耗,专注当下要事》这本书给出了走出心理僵化,积极驱动的转向方法的建议。包括,保持足够的距离来看待我们的想法、认识,为什么我们会以一种悲观、消极的方式来看待自己或他人或事件,有没有另行合理化解读的可能?我们还应该将自己的很多想法、认识,进行必要的深入解剖,发现其中的叙事逻辑、故事模型,找出突破这些逻辑和模型的新视角;鼓励自己接纳哪怕是负面的感受,引导自己将注意力放在可以带来积极感受的方面。

s34750265

书名:《自在的心:摆脱精神内耗,专注当下要事》

作者:(美)史蒂夫·C.海斯

译者:陈四光、祝卓宏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