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120年城市发展的几次关键机遇

郑渝川 | 2024-04-01
收藏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的《枯荣两甲子:重庆近120年城市空间变迁纪事》一书,为读者展现了重庆市建城以来尤其是最近100多年里的城市空前变迁。

书中简要介绍了重庆在古代历史上的发展沉浮。按照书作者的描述,张仪在公元前314年筑城江州,这成为重庆城市建城的开端。而在宋代,重庆的城市功能开始逐渐从较为单一的行政、军事,转向了交通、行政、军事、经济、文化等多功能城市。元代末年,枭雄明玉珍建立起短暂的明夏政权,开通了朝天门。

尽管如此,重庆在开埠之前,城市体量并不显著。但在19世纪后期,重庆就已经多次进入中外观察人士的视野,这是因为当时英国、法国等列强通过传教士、探险家渗透中国西南,因而在各地激起所谓的教案,尤以重庆所在的川东地区最为频繁。这一方面源自川东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巴渝地区以及四川东部地区的民风彪悍,富有反抗精神,另一方面则与列强逐渐意识到了重庆作为渗透和控制中国西南的重要战略地位有关。

《马关条约》签署后,重庆在内的多个沿江城市被设立为通商口岸。这成为重庆市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性时刻,自此不仅外资纷纷进入重庆,带动当地资本主义手工业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将重庆之于中国西南的地位进行了一个很大的提升,使之成为整合西南各种发展资源的窗口、枢纽型城市。

《枯荣两甲子:重庆近120年城市空间变迁纪事》这本书指出,清末民初,一直到1935年的军阀割据时期,导致四川与外省,以及四川省内各地之间交流割裂,重庆城市腹地不断萎缩。这显现一个重要结论,也就是重庆市必须要以整个四川乃至西南更广大地区作为发展的腹地,合则两利,割裂则意味着两害。

1935年,国民政府中央军入川,建立了统一的四川省政府。之后重庆更是担纲起陪都的历史使命。大量的国民政府中央机构、院校,以及沿海工业机构转入重庆周边。《枯荣两甲子:重庆近120年城市空间变迁纪事》书中指出,沿海工业内迁与当时四川、重庆地方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但必须指出的是,正如《枯荣两甲子:重庆近120年城市空间变迁纪事》书中所提到的那样,八年陪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带动重庆城市建设提上轨道。这期间虽然国民政府推动了重庆城区扩容、扩大建设,也开始有意识地建设诸多个卫星城镇;但主要的建设经费仍然用于防御空袭的防护设施,重庆市城市规划在反复讨论中不断更迭,更是因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财政困难而使得很多设想落空。抗战结束后,1946年,战争期间曾高度繁荣的重庆工业,开始面临严峻挑战。

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随即在重庆成立西南军政委员会,努力稳定重庆秩序,并从兴建成渝铁路起,开始快节奏、大规模、体系化地建设重庆的工业。

当然,重庆城市和工业发展迎来的关键两次机遇,一是三线建设中,重庆成为当仁不让的投资、建设重点城市,部署了大量科研院所和重工业企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重庆已经形成了冶金、化工、机械、纺织、食品五大支柱产业,成为全国的常规兵器、仪表、重型汽车的生产基地和西南最大的机械工业基地。在城市建设方面,重庆市将过去如梅花桩的卫星城镇发展为各具特色的工业区、居住区,初步奠定了重庆直辖以后城区版图的格局。

重庆的第二次关键发展机遇就是重庆成为直辖市。在当时,国家同步开始推进西部大开发,双重政策利好的加持,相当程度上促进了重庆市整体性地升级产业结构,完善了发展功能。

《枯荣两甲子:重庆近120年城市空间变迁纪事》

书名:《枯荣两甲子:重庆近120年城市空间变迁纪事》

作者:郭欢欢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