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文明的荣光与困顿

郑渝川 | 2024-04-29
收藏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以及收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于伊朗有着相当突出的刻板印象:对抗美国,嘲讽美式价值观,有着固定不移(但也因此长期不变)的价值传统。

很多人甚至连伊朗人和阿拉伯人也不能很好地予以区分。因而当巴以冲突重燃战火,以色列袭击伊朗、伊朗反过来予以还击的情况下,袭击和还击为何出现,网上的很多解读依然会将伊朗与阿拉伯国家混为一谈。

伊朗和波斯,伊朗人和波斯人,伊朗文化和波斯文化,并不能完全等同,但实际上也可以很大程度通用。美国历史学家、夏威夷大学历史学教授埃尔顿·丹尼尔所著的《伊朗史》一书就指出,伊朗这个名字,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使用了,其实源自“雅利安人的土地”的理解。而公元前2000年左右,作为印欧民族的一支,雅利安人开始形成,后来迁入今天的伊朗等西亚地区,后来又迁入印度,因而印度后来形成了语言与今天的伊朗语相似的部落。

古典时期的希腊人称伊朗-雅利安部落为“波斯人”,以“波斯”来称呼这个民族建立起的帝国。这一称谓延续到了20世纪,直到伊朗民族主义涌起。

《伊朗史》这本书是提供给英语国家的读者,介绍伊朗(波斯)历史,起到普及了解、澄清误解的大众通俗读物。在一个相对较短的篇幅内,书作者首先谈到了伊朗的土地和人民,介绍了现代国家波斯的地理,然后用两章的篇幅介绍伊朗的古代史,书中较多篇幅介绍了伊朗的近现代历程,向读者解释伊朗在当代会呈现出较为独特的风貌。

解读伊朗历史,不能回避的就是伊朗地理。因为伊朗很大一片疆域其实是盐漠、荒漠,能够发展出比较兴旺定居文明的土地其实相对较少呈现狭小分布,这使得伊朗在古代历史上事实性地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游牧部落、部族、战争集团高频率地切入伊朗,并试图将之作为控制中亚、西亚的据点(当然这种打算也随着新势力的攻入而屡屡落空)。

伊朗非常缺水,但因为气候、纬度、土壤、地形、水温条件的巨大差异,加之成为亚欧大陆的地理要冲,所以当地原产了大量的动植物物种,仅以猛兽而言,狮子、老虎、豹子、野猪、鳄鱼等皆是原产于此。而伊朗的农业革命被证明要大大早于其他很多人类早期文明

伊朗的人口群体中,依照语言学角度划分可分为伊朗语居民、突厥语居民和闪族语居民。尽管伊朗全国大多数居民都信仰伊斯兰教,但分为两个教派。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这个国度对西大幅扩张,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大国。《伊朗史》这本书指出,波斯统治者对于希腊人其实很友好,但在希腊各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则非常仇视波斯,致力于支持波斯统治区域的反抗势力,还钳制和打击那些希望与波斯发展友好关系的言论。所以,这本书很清楚地指出,古希腊历史学家、哲学家指责波斯挑起事端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富裕而强大的‘东方专制主义’枉然试图扼杀弱小而热爱自由的各个国家的争论”,也可以确定属于空谈。

波斯文明对于当时的古希腊、古印度都形成了很深刻的影响。事实上,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吞并波斯后完成的东征,以及创造的所谓希腊化进程,相当多的制度和文化因素恰恰取自波斯而非希腊。

蒙古西征的影响下,13-16世纪的波斯处于蒙古人和蒙古裔统治者的统治之下。书作者指出,旭烈兀建立的伊利汗国,积极赞助波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而且,蒙古人也使得波斯消灭了哈里发制度的支柱,引进了东方的思想和制度,改变了伊朗种族的成分和人口分布,这些使得之后的历史中,波斯得以摆脱成为奥斯曼帝国那样的政教合一的国度。

伊朗的近代化无疑是非常艰巨的过程,尤其是这个国家的北方出现了一个好战成性的侵略国家沙皇俄国,南方则被借助东印度公司这一“马甲”而殖民印度的英国虎视眈眈。《伊朗史》这本书指出,伊朗当然希望启动现代化、西方化的改革,也确实培养出了一些管理和技术人才,但如同其他亚非拉被侵略、被殖民的国家一样,反抗外国侵略往往会直接与排外画等号,所以改革所可能赢得的政治和社会空间是非常狭窄的。

到了二战结束,美国和苏联成为了世界新霸主,美英压力下苏联也完成了在伊朗驻军的撤离。这一目标的完成使得当时的民族主义英雄摩萨台获得了极高的声望。摩萨台之后继续提出激进的改革倡议,尤其是将石油产业国有化。这引发了英国的强烈不满,彼时的英国早已经不复日不落帝国的荣光,因而在伊朗石油工业中的股份分红被认为是英国财政重要的支撑部分。这种情况下,美苏两国为了继续削弱老牌殖民帝国英国的力量,并未过多予以干预。摩萨台出任伊朗首相后,开始大规模驱逐当地被认为亲英的政治成员,而且试图改变国王制。《伊朗史》书中指出,美国先前也谈不上支持摩萨台,虽然有意削弱英国,但是如果伊朗秩序继续失控,给了苏联重新介入的借口,并过度伤害英国利益,这是美国不能接受的。所以,在1953年,美国、英国与惶恐的伊朗国王合作,通过秘密行动罢黜了摩萨台。

摩萨台被罢黜后,伊朗国王巴列维事实上成为了国家的核心政治人物,为了缓解国内社会舆论的压力,解决民生困苦也推行过一些改革,甚至采取过改善妇女地位、保障其基本权利的改革,但总体上无论在伊朗国内还是国外都被认为是趋向保守和腐败。这些就为伊朗1978-1979年革命埋下了重要伏笔。

所评图书:

图片84.png

书名:《伊朗史》

作者:(美)埃尔顿·丹尼尔

译者:李铁匠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供稿人:陈 麟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