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改革过后,英国工会变得无关紧要

郑渝川 | 2024-05-06
收藏

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劳资关系出现了深刻变化。因为英国在内,工业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导致制造业产能和就业岗位外流,这就从根本上削减了工会力量的基础。

如果说同时期的美国,总统里根还竭力保持对于工人在内的中低层民众的亲和态度,那么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显然就不认为有那个必要了。这时期的英国,政府主动大规模发起了对工会力量的削弱,彻底扭转了二战战后以来劳强资弱的局面。

当然,正如新出版的《20世纪以来英国劳资关系史》一书所概括指出的那样,英国工会力量削弱,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英国传统产业外流的同时,美国资本以及德国、日本等国对英国投资增多,这在英国政府的推波助澜下,尽可能采用了更有利于雇主的就业协议。

需要看到的是,从1979年到1996年,英国工业和服务业雇员从先前的2250万人,下降到了2150万人,这与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下降等因素有关。这说明,政治力量、政策因素可以非常有效地对冲“劳动力供给不足所可能导致的有利于雇员的影响”。尤其是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人口越来越多地进入服务业、远离制造业,而且就业协议方式更多地排除了工会的参与。

撒切尔夫人屡次主导英国政府采取对工会,尤其是钢铁工业等拥有行动能力和纠察保卫人员的工会采取强硬措施,将不少行业工会负责人定义为敌人。撒切尔夫人与传媒大亨默多克合作,默许后者并购《泰晤士报》,换取默多克旗下的传媒集团在报道中倾向于支持英国政府的新劳资政策。

这里涉及到一个基本的问题,很多经济学家以及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拥趸,在为撒切尔夫人当初强硬对待英国工会组织的政策,甚至是背离了法治精神的政策进行辩护时,举出了一个最典型的理由:因为英国工会的阻挠,导致英国钢铁、煤炭、航运等很多行业的企业面临亏损,且丧失竞争力——撒切尔夫人强硬对待工会,后续推动大量公有制企业转制,一些企业确实也扭亏为盈。

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拥趸对待法治和民主的态度向来是投机型的:合乎心意的时候,就加入称颂,不符合资本自由以及资本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就将法治贬损为过时制度、将民主贬损为多数人的暴政。

而且,撒切尔夫人当初推动的私有化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所谓的成功,是因为,从时间上来看,改革后恰好迎来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全球贸易快速增长、技术革命也开始释放增长红利。也就是说,如果不进行相关改革,20世纪90年代初的英国很多行业也会迎来振兴机遇。

还有一点,英国企业包括很多传统优势行业的积弊,其实来源于19世纪甚至更早之前,英国人一直以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自矜,甚至不能像苏联人对待美国人的经验或者美国人对待苏联人的经验那样哪怕有一丁点的谦逊。二战以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无论是科学思想、技术成果还是新的管理方式、制度体系,但凡能带来增长的价值理据,要么出自美国,要么就来自苏联,以及稍后的联邦德国和日本。

《20世纪以来英国劳资关系史》书中指出,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劳资政策,本质上就是“打压与排斥的法律框架”,限制工人集体行动,使得工会组织力量变得越来越薄弱;尽量使得外国投资企业和新式企业的发展免受传统工会模式的影响;放弃充分就业目标,引导劳资关系个体化;弱化工会在产业领域的团结,强化工会对企业需求的认同;摆脱工会对英国政府决策的影响。概括起来,也就是,“用雇员个人主义对抗工会集体主义”。

如书中所述,1997年,英国新工党上台,在延续撒切尔夫人改革举措的同时,进行了部分微调。因为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工会,已经不复20世纪前7个10年里的那种强大力量,很多行业工人的入会率不到三成。这种情况下,英国工会充分意识到组织生存危机,极力下调姿态,相当程度上争取到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怜悯,为工会改革争取到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不仅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工会还在推动服务体系变革,调整诉求变化,致力于实现与会员核心利益相关的工资、就业平等、种族等问题实现雇佣公平。英国工会甚至致力于提供个性化服务。2000年,英国工会在选举结构中实行女性会员代表比例制。

因此,如《20世纪以来英国劳资关系史》书中所指出的那样,20世纪80年代英国新自由主义劳资关系机制的确立,使得雇员利用有利的产业环境强化其对工会的力量优势——工会无论如何改革,姿态如何顺服,雇主在获得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便不会对前者抱以基本的尊重。

所评图书

图片8.png

书名:《20世纪以来英国劳资关系史》

作者:刘金源 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供稿人:陈 麟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