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能买到快乐吗?

郑渝川 | 2024-05-20
收藏

“有钱,能买到快乐吗”这个问题,会被经常认为是“废话式”问题。这涉及到一种致命的反问,也就是“没有钱,难道才能买到快乐”,还有戏谑式的反诘,“有钱的快乐,是你想象不到的”。

还有,同样是不快乐,有钱后的不快乐状态以及问题,跟没有钱带来的不快乐还有相关问题,就不是一回事。

美国知名金融作家、花旗集团美国财富管理部前理财教育总监、《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乔纳森·卡莱门茨所著的《有钱,能买到快乐吗》一书,并没有刻意将“有钱”与“不快乐”划等号,但也清楚地指出,金钱可以有助于幸福,但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这本书更希望强调的是,财富本身只应该成为人生经营发展的一个而非唯一目标,我们要变得更幸福,需要珍视眼前人、身边人,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需要,更加精简自己的物质选择。

书作者还谈到,如果我们经常锻炼,经常帮助他人,都有益于提高自己的快乐值。而长时间的通勤、不佳的健康状况,当然还有缺钱导致的生活困顿,都会成为不快乐的源泉。

书作者在书中检视了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有关幸福感的社会调查,最近几十年来,美国人自认为幸福的比例一直在30%左右徘徊,其他发达国家的相类似调查的结果也是如此。而且,自感幸福的人中,有相当数量是中产阶级成员以及中下阶层人士;而在高收入人士之中,感到不快乐、不幸福的比例反而很高。

换言之,我们当然不要去鼓吹反常识结论,也就是牵强地论证匮乏、贫穷与快乐之间的联系,哪怕是中国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的哲人,也仅仅表达的是贫穷而困顿的状态下,我们也不要自怨自艾。

为什么高收入、很多财富无法起到不断促成幸福感、快乐值增长的作用呢?一方面,物质满足甚至富足、奢华的生活方式,也一定有所极限,超出这个极限,更多的钱就不能创造更多的快乐,哪怕是个别高收入人士涉足的高风险甚至是违法娱乐,在带来短暂欲望满足后,也将滋生持续的失落。

另一方面,幸福感、快乐值往往建立在参照基础上。书作者就指出,美国的中产、中上、富裕阶层人士大多生活在同阶层人士街区,工作方式、休闲方式也大多不超出这一范围,这就使得较高收入甚至很高收入所可能带来的幸福感、快乐值被削弱,因为目之所及,几乎人人如此。而且,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金融、科技等最可能创造新贵阶层的行业,市场波澜不断,这带给(较)高收入者的竞争压力不断上升,这显然对冲了生活富足所带来的幸福感和快乐值。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还谈到了很多专家鼓吹的养育孩子会带来幸福感的观点,并不是那么绝对。养育孩子带来幸福感,往往需要建立在家长花费较多时间经营孩子成长、还能够把握好平衡的界限感让孩子拥有自主选择、独立成长的空间的基础之上,只给孩子花钱往往就达不到这方面的目的。也就是说,养育孩子带来幸福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更可以视为长期投入的一种自然回馈。

《有钱,能买到快乐吗》这本书也指出,哪怕拥有了较高收入,很多人感觉不幸福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投资以及所参与的家庭生活,往往仅仅是压力的来源,而很少让自己感觉舒适、放松。这类人往往会在退休后,因为此前长期被动接受工作任务、家庭事务安排,很少自主安排自己的人生,所以在极度的无所事事中滋生烦闷和痛苦。所以,无论是相对较高收入的人士,还是收入和家庭资产状况相对较差的人们,如果要在自己的人生生涯中始终处于一个比较好的快乐值状态,就需要设法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投入时间,要拓展自己的社会交往。

所评图书:

图片11.png

书名:《有钱,能买到快乐吗》

作者:(美)乔纳森·卡莱门茨

译者:裴勇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供稿人:陈 麟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