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剑,砺以成锋——评俞国良教授新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六卷)》

黄 峥 | 2024-05-20
收藏

去年年底,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的新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六卷)》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俞教授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耕耘逾二十年,领导其团队承担多项重大课题,发表数百篇学术论文,长期深入教育实践一线调研指导,主持了《大中小、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编制工作。他深邃的学术思考、敏锐的实践洞察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注,不负一位学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

丛书是俞国良教授二十余年与门下弟子“上下求索”的重要成果,从理论思想、现状分析、工具开发、实证研究、前沿进展到跨学科视角等多个维度细致梳理,思考框架高屋建瓴,研究数据扎实可靠,每一卷都是一组专题研究,可谓琳琅满目、可圈可点。

第一卷《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聚焦中小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方面通过系统深入的调研,摸清现状,另一方面,通过翔实的元分析研究,系统分析了近二十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性别年级以及地域差异。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分学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和教育能力进行系统研究,提出相关工作职责、教学内容、操作程序和实施途径;同时针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第二卷《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采用焦点访谈、问卷调研等方法,系统梳理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层面给出了方向指引,从微观层面给予具体的方法建议,并从全景视角做出展望,提出教育对策。其研究涵盖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涉及学生、专兼职教师以及管理者等各个层面参与者,涉及无聊状态、学业拖延、自我效能感等多个重要主题。

第三卷《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融合研究》,深入挖掘并细致梳理了不同学科视角下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维度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从基础研究和心理学科视角,涉及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和主要思想流派的理论与研究。在应用研究和教育科学方面,综述了德育学、教育心理学、比较教育学以及学校卫生学等领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探索。此外,作者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焦点延伸至学生之外的广泛人群,包括教师、医护人员、网民、股民等,详细分析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其面临的特定教育需求,这不仅拓宽了研究范围,也为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提供了更为精准和多样化的教育方案。

第四卷《心理健康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关注的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未来趋势,内容涵盖理论、领域和应用的前沿进展。在理论研究的前沿,着重探讨了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问题,尝试从理论、实践和人格发展的角度予以融合贯通。领域研究的前沿涉及到一系列创新实证研究,包括关系攻击、权力认知、学业特权、情绪调节能力以及气温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拓展了心理健康研究的新方向。应用研究的前沿则紧扣当代学生群体的痛点问题,如学习困难、依恋焦虑、无聊倾向、意志控制问题以及手机成瘾等现象。

第五卷《心理健康经典理论思想研究》,深入回顾与评述了心理健康领域的经典理论及思想家,系统介绍了18位大师级学者的理论和思想,回顾了其生平、学术成就、主要学术著述,对其心理健康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了述评,旨在传承经典,帮助读者重新理解和领会经典理论与研究的现代意义。

第六卷《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应用研究》,由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三部分构成。在基础研究方面,集聚了作者及其团队进行的七项元分析研究。这些研究检索了心理健康领域的大量文献资料,统一量化分析研究数据,厘清了研究之间的矛盾差异,揭示关键的影响因素与调节变量,对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结果进行汇总,给出可靠的研究结论。理论研究部分涵盖作者对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定性定量分析评价、发展方向和路径等多个主题的研究与思考。在应用研究方面,聚焦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如父母倦怠、手机教养、朋辈咨询等变量,以期找到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丛书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学术资源库,标志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达到了新高度,值得有关领域专业人士反复研读。衷心希望丛书激发更多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热情,唤起更多有识之士共同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广阔天地。

作者黄峥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副主任

微信图片_20240520165503.png

供稿人:卢贵波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