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待己,善良待人

郑渝川 | 2025-02-18
收藏

新出版的《重启人生:在冥想收获能量与富足》一书中谈到,我们可以经由慈悲,使得我们的善良成为一种竞争优势。

上班族出门以前都会搭理自己的外在。但是内在呢?书作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维申·拉克雅礼就谈到,包括他自己,清晨醒来时常常伴随着焦虑、压力以及对于前一天的后悔与懊悔。这种情绪往往很难很快内化,很可能在上班路上以及进入工作地点后,在我们与其他人的互动中,以各种方式转嫁、倾泻出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上班族到了工作日,迎来的是令人窒息的一天。这种窒息,之于很多上班族而言,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人。

《重启人生:在冥想中收获能量与富足》这本书所说的慈悲,其实就是更为诚实地面对自己,调适自己的内心状态,消解既有的、不必要的戾气。在慈悲的心态下,我们会懂得,自己与其他人并无不同,能够在他人身上看见自己,从而避免了将自己的不愉快等负面情绪通过直接转嫁给他人,避免了归因错误。

归因错误非常常见。心理学家非常清楚地梳理指出,人们总是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主动选择、能力和坚持的结果,而将不如意归结于环境、运气以及不配合、不友善的他人。这种归因视角和思路下,我们就很合理地将很多事情的责任推到他人头上。

慈悲心态,旨在打破我们与他们之间的二元对立。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会避免更频繁地调动自己的情绪。我们会更加清楚地懂得,世间之事并非非黑即白,好人会犯错,做错了事情未必与人品有关。我们也更可能放过自己,避免了将愧疚、痛苦等情绪持久纠结,

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更可能改善自己的社会联结,创建出与他人之间更为良好的关系,这也有助于我们获得更为良好、更具善意的回馈。

慈悲不同于同情,同情实际上是将自己放在了一个怜悯者甚至鄙视者的角度,这种情况下对他人施加的帮助,更可能是单向度的付出,会不断吞噬自己的能量。而慈悲则是“从评判走向体谅,从孤立走向联结,从分歧走向理解”,通过真诚地关心自己,而以更加真诚的方式对待他人。

慈悲并非天赋,而是可以通过训练的能力,通过训练使得自己对于他人的痛苦得以更多理解,更好地控制自身行为和情绪。如书作者援引大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结论所指出的那样,慈悲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会使得人们的积极性和乐观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由内而外的慷慨和大度,压力免疫能力也得以增强。书中介绍了慈悲冥想的联系方法:首先回想自己深爱的人,让慈悲充盈自己的身体(这一过程中可以想象到爱的感受、慈悲的意识,从自己的心流经身体每个细胞),接下来想象慈悲充盈自己的所处空间乃至更大的空间。

s35054722

书名:《重启人生:在冥想中收获能量与富足》

作者:(马来)维申·拉克雅礼

译者:陈能顺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