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在1894年7月打响,次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方签订《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不同于此前清政府经历的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这当然包括侵略者已经不再是欧洲列强,变成了此前1000多年一直被视为游离于中华朝贡体系以外的“小国”日本。如果说此前的几次侵略战争导致中国主权权益受创,但勉强可以解释为率先进行经济和政治转型,更早进入近代化阶段的列强对于清帝国的降维打击。
但中日甲午战争则是在两国几乎同时期进行近代化转型,清政府洋务运动卓有成效,甚至建成了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近代海军,然而战争进程中,清政府的近代海军和陆军均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重创。也就是说,战争本身彻底打掉了晚晴中国经由洋务运动一度被重塑的东亚强国形象,不可避免会诱发列强加紧侵吞主权权益。这直接引燃了中国知识界以及开明官员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强烈担忧。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过程中就受到中日两国各自国内的高度关注,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参战国直接产出了大量的战争信息,包括战争中的调遣命令、调度公函还有君臣、军方之间的通信,而两国的新闻界也围绕战争进程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
甲午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较早有非参战国媒体随军观战及报道的国际战争。加上同为参战国的中日两国对于战争的记述,可以说,这场战争较早全景地全程呈现在世人面前。
新出版的《知识的秩序与环流:甲午战争早期史叙的知识史考察》一书,出自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孙青。这本书探讨了中国、日本以及欧美国家有关甲午战争史叙的书写语言,考察了作者属国、出版、发表、流通地域,探讨了这些文本书写时所处的不同知识生产机制。
全书首先讨论了中国在甲午战争期间以及结束后短期内形成的史叙,包括清廷官修史,以及晚清社会背景下,口岸城市、租界的中国知识人、新闻媒体关于战争的记述。
这也意味着,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关于甲午战争的记述,并不是战争结束后才得以形成的,而是在战争相伴生的行政过程中不断、迭代生成的。清代本身有着非常成熟的官方修史机制以及行政运行程序,高度秩序化、制度化。战争进程中,上述两套程序运行是非常高效的,也因此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使得甲午战争的历史研究可以获得的历史素材,实质上超过此前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场战争或者其他类型的政治事件。
书作者指出,晚清知识界在见证甲午战争进程中的记述,逐渐形成了非常强烈的文明决定论观点,也就是认为清朝中国败于明治日本,决定性因素是军事以外的文明欧化程度深浅。而另一些知识人则认为清晚期的洋务运动,只得欧洲近代军事之形,而没有真正建立起近代型的军事教育和国防建制。这两种观点无疑支配了清王朝剩下十多年新政变革的思路,也就是完成欧化改革,以及进行深刻的军事转型。
书中对于日本以日文、汉语、外语写成的即时战史进行了深入研究。日本发动战争之前无疑对于左右该次战争的国际舆论有着精密的筹备,使得开战后不仅扭曲开战原因,甩锅给清军,而且也粉饰其对于朝鲜的占领行为。如书作者所说,日本战时的官员、战地记者大多能够娴熟操持英语等西方语言,自如地与西方国家领事官员、新闻媒体记者交流,并自如地使得对方接纳日本占有开战合法性的解释,日本将开展“放到超越两国利益冲突,更为宏大的;历史进程解释框架中去论证侵略的‘合法性’与‘必要性’”。这种情况下,国际舆论虽然没有全盘导向支持日本的侵略行为,但列强在战争中确实没有给予清朝中国实质性的支持,而包括俄国、德国等国是在战后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崛起了一个将危及其远东殖民权益的新列强。
在这方面,清朝中国官方以及知识阶层就存在显著缺位。
不仅如此,日本战时还调动官方媒体和民间媒体,大篇幅地报道战争,刊登战地来信和日记,通过报刊、图像、游戏、教材、普及读物、歌曲、戏剧等社会文化的载体来提高日本社会对于军国主义的支持,引领舆论向着更加危险的地步发展。
书名:《知识的秩序与环流:甲午战争早期史叙的知识史考察》
作者:孙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