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认知边界:智力研究与特殊教育的一种跨学科范式革新

常泽平 | 2025-02-25
收藏

图片1.png

《特殊教育研究(第一卷):智力问题及特殊教育的逻辑学与心理学导引》,王时路,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12月,ISBN978-7-5361-7720-8,48.00元

在当代知识生产的坐标系中,那些能够跨越学科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智慧融为一体的著作,总是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的探索之心。《特殊教育研究(第一卷):智力问题及特殊教育的逻辑学与心理学导引》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将智力问题、特殊教育、逻辑学与心理学这四个看似离散的知识领域,编织成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知识网络。这种解构学科壁垒、重构多维学术对话范式的创造性融合,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智力的本质与发生机制,更为特殊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全新的思考角度。

在探讨智力问题时,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传统心理学的视角,而是将其置于逻辑学与心理学的双重框架下进行审视。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拓宽了研究的视野,更为我们理解智力的本质提供了新的可能。作者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切入点,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在作者看来,加德纳虽然为智力的多元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其理论在逻辑和哲学层面却存在诸多不足。作者指出,加德纳将智力视为一种固定的、可测量的能力,这种观念忽视了智力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同时,加德纳的理论也过于依赖量化评估方法,而忽视了质性评估的重要性。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作者从生命力的角度重新定义智力。在作者看来,智力是生命力在人与世界的连续性中展现出来的概念推理能力。这种能力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后天教化的产物。人类通过习得语言、使用符号性概念参与人际间相互交换理由的论证活动,逐渐发展出智力。这种对智力的定义不仅强调了智力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更将其视为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揭示智力的本质后,作者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智力的发生与发展机制。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教化过程理论,将智力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对象化和符号化。对象化阶段是个体从感觉性的生命发展出对象性知觉的前概念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并逐渐形成对物体的感知和认识。这种感知和认识是模糊的、不精确的,但为后续的概念形成提供了基础。符号化阶段则是由对象性知觉发展出符号性语言表达的概念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使用符号来代表和表达对象,从而形成了更为精确和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仅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还为其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提供了工具。当然,对象化和符号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个阶段,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过程。对象化为符号化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而符号化则进一步推动了对象化的发展和完善。这种交互作用使得智力得以不断发展和提升。

在探讨智力的过程中,作者还对现有的智力测验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他指出,现有的智力测验主要局限于符号性的概念领域,而忽视了基于对象化的前概念智力。这种忽视导致了智力测验的局限性,使其无法准确反映个体的真实智力水平。智力测验所测量的主要是符号运算的能力,而并非智力本身。智力是一种更为广泛、更为复杂的能力,它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解决、逻辑推理、创造力等多个方面。而现有的智力测验往往只关注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如果脱离了对象化的前概念智力,单纯看待符号性智力,就如同无根之木,难以区分人与计算机的本质差异。计算机虽能高效处理符号运算,但它无法真正理解符号背后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恰恰来源于人在生活世界中前符号性对象性知觉的建构。这一批判,可以说切中了当前智力测验的要害。

此外,智力测验的背后还隐藏着不易察觉却又深度介入的文化敏感性问题。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对个体的智力表现产生影响。而现有的智力测验往往基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设计,从而可能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产生偏见和误判。这种文化敏感性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削弱了智力测验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智力的本质和发展过程,作者从发生学的角度对智力进行了考察。他认为,智力不仅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关系属性,更是人与人在生活世界中交往的产物。作者指出,交往行为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动力。无论是从个体角度还是种系角度来看,交往行为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交往行为,个体能够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和经验,从而推动智力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符号化在智力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生活世界是一个符号性关系的生成场域,个体通过参与其中的交往活动不断建构和生成符号性关系。这种符号化过程不仅是个体智力的体现,更是整个生活世界生命力的展现。在此意义上,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智力不仅是个体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更是整个生活世界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就将智力从个体层面提升到了世界层面,为我们理解智力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因此,我们可以说特殊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环境或掌握特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让他们在生活世界中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价值。进而,本书在特殊教育实践方面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观点: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发展儿童智力的目标上并无本质区别。这一理念打破了长久以来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隔阂,强调教育应致力于为所有儿童创造生成性的生活世界。无论是特殊学生还是普通学生,他们的智力发展都需要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环境。

总体而言,《特殊教育研究(第一卷):智力问题及特殊教育的逻辑学与心理学导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智力本质和特殊教育实践的全新大门。从理论层面来看,它以犀利的批判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方式,重新构建了特殊教育领域对智力的认知体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智力理论和研究方法,而是从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视角,深入挖掘智力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特殊教育的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实践应用方面,它探索了一种独特的实验哲学模式,以整合的知识图景打破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更值得我们期待与其后续待出的第二卷、第三卷能够共同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特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贡献更多新创新思考。

(供稿:张丽霞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