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访问学者袁国方所著的《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风险测算与管理策略》一书,近日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搭建了一个综合型的分析框架,解析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对于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书作者还开发了一个新的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理论模型、一个专门针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风险测算的模型,帮助读者理解经济周期波动下居民家庭金融决策的逻辑。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书作者提出了多层次的政策建议。
我国金融市场对标美国、日本、欧洲,而今已经逐步完善,尽管相较之下仍设立了更为清晰、严格的“防火墙”,但各种金融工具的应用创新,也十分活跃。中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选择类型多样。然而也要看到,金融市场的投资者、金融消费者数量增多,金融资产投资频率的加快,使得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对于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安全性造成比较大影响。书作者举例说,2015-2017年,银行、证券系统加杠杆的操作,就使得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因此蒙受了损失,这种情况下,2017年4月开始,国家金融安全、防范重大金融风险被加入到国家经济性目标之中。
金融业界以及经济学界对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与风险控制的研究很多,但主要聚焦于微观影响因素,比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及收入等如何影响资产总量。而这本书则致力于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角度探讨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相当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如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存在若干问题,首先就是家庭金融资产的投资规模较小,投资形势较为单调——居民家庭在获得一定金额的资产后,通常都会用之投资于固定资产或存入银行,主动选择多元化资产配置的居民家庭数量较少。其次,家庭金融资产在投资方式上存在羊群效应,不仅资产集中于房地产和银行存款,而且其他类型的金融资产投资也多存在跟风。三是金融投资的能力比较低,家庭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核心家庭之中。四是风险控制能力偏弱。
按照书作者的观点,中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不活跃,很大程度上与财富水平的分化比较明显,也就是说,目前仍需继续提高中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占比,只有这类家庭才最有可能选择风险类型资产——同时,中高收入水平家庭显然会积极增强金融政策和知识了解。
书作者分析指出,中国居民家庭储蓄意愿,通常受宏观政策影响的冲击时间较短,很快会趋于平稳,比如加息或降息,并不会导致现有的居民家庭储蓄出现大幅增长或减少;但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对于金融资产投资意愿的影响,就会持续较长时间。
家庭金融资产投资被很多人认为是独立行为,但生活在社会观念,深受媒体报道、自媒体消息、各类官方信息影响以及处于人际关系互动网络之中的人们,实际上会受到他人的很大影响,包括投资类型、方式以及应对风险的方式,等等。
社会保障网是否完善、保障水平是否到位,对于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投资意愿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风险测算与管理策略》书中着力谈到,社会信任影响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金融市场环境,金融产品的信用度、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等因素,都影响着投资活跃度。
书作者提出,按照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新的经济环境和形势下,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方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优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和家庭居民自身都应作出具体的努力。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推动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支持金融业人才机制和结构发展,推动各类金融产品市场的稳健发展,严控企业违规导致的金融风险,以起到鼓励居民家庭增加金融投资,增强市场信任。其次,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供给企业在推动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的同时,应当完善风险管控,并切实增强对于金融消费者的指导和考察。第三,居民家庭应当逐渐建立起良好的长期财务管理和规划,了解居民健康状况、利率风险、宏观政策风险等因素对于金融资产安全和收益的影响,合理进行房地产投资配置,从而确保能够控制风险。
书作者还提出,为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稳步提高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应当更为合理地设定相应的税收政策,适当降低工薪收入的所得税率,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鼓励高收入阶层通过境内正当的金融投资渠道进行多元化投资并为之提供适当的税收优惠。为确保居民家庭尤其是中下收入阶层的金融资产安全,有必要单独建立家庭金融风险监测部门,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风险实施监控。
书名:《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风险测算与管理策略》
作者:袁国方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