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焕珍教授注释《六祖坛经》浅议

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2025-03-13
收藏

佛教文化是亚洲文明的代表作之一。它产生于印度,光大于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经过中国佛教僧众的改造,最终创生出富有中国化与民族化特色的宗派禅宗,并且成为宋代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

按照佛教的体制,整个佛教文化体系可以纳入经律论三学架构,其中“经”指教祖释迦牟尼所说的经文,“律”指佛教徒行动的规范与准则,“论”指佛教的理论。三学架构始终不可逾矩,但是到了中国以后,禅宗出现了《六祖坛经》,“六祖”是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他所说的法语被称为“经”,这是中国佛教徒的最大创造之一。六祖惠能在中国佛教界内被看作与释迦牟尼地位等齐的圣人,说明中国佛教界已自觉地将印度佛教做了较好的转型,并在禅宗内部产生了最核心的经典。

一种文化,或一种思想,包括一种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上流传,其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与当地的社会思想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并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才有很强的生命力,才能经久不衰。《六祖坛经》就是典型的佛教中国化的代表作之一,它之所以被佛门人士接受,并不断加以讲习、注释与研究,就是因为它表现了强烈的中国化氛围,抓住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据说惠能不识字,在市场卖柴时听闻《金刚经》有所体悟后,到黄梅五祖弘忍门下出家。惠能不识字,能讲出一本高深的佛经,这在一些人的眼里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的学者持否定的态度。但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一位高僧识不识字只是代表了他的文化程度,并不能说明他没有悟性。修学佛教,悟性才是最重要的指标,悟性与文化高低不成正比,没有文化也有悟道的可能,宗门里面文化低却有成就的人很多。毛泽东主席说:惠能不识字,但是很有思想,是劳动人民的代表,他说的《六祖坛经》是老百姓的佛经。这是知人之言。

惠能的平民身份,使他一开始只能活动在佛门的下层,但是他讲的经典却很有哲理,他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四句偈语,很能代表佛教中国化的特点。印度佛教经文繁琐、教理艰深,很多人学习佛教,终其一生也领会不多。中国文化的特点是简捷,人们习惯直接兜底、直探心源的思想。禅宗把握了这个特点,强调“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只要心中有佛,就见到了本性,就像明镜本来没有物,本无污染,无须擦抹。《六祖坛经》的这种平民性的思想很容易被广大信众掌握,特别是把这种思想带入到信佛的活动中去,很容易唤起普通人的共鸣,给追求精神解脱的人提供了简单答案,让大家知道人人都可以成佛。因此,在惠能之后,禅宗的思想被进一步发挥,一种最简单易行的解脱方式很快普及开来。

《六祖坛经》的影响还表现在,禅宗的整个架构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传统宗法性思想的影响。印度佛教徒崇拜教祖释迦牟尼的人格魅力,中国禅宗除了崇拜释迦牟尼之外,更加尊重已有的各位祖师,换言之,禅宗是信奉与传承祖师禅的教门。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强调血统论,祖宗崇拜在世俗社会有绝对的权威,禅宗接受了这一做法,在寺院中专门为历代祖师建造“祖师殿”。儒家认为嫡长子继承制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这套“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长不以贵”的儒家制度也被禅宗接受了。禅宗里面也出现了传法制度,寺院里面有宗谱,每位禅僧有法名与法号。禅宗祖传的袈裟是禅师成为祖师的合法性法物,是禅宗的镇宗之宝,惠能拿到禅宗五祖弘忍单传的袈裟,成为禅宗第六代祖,类似以袈裟代替血统,这也是惠能生平最大亮点之一。

《六祖坛经》内容紧凑,既有教理又有普说,包含了丰富的佛教内容。依宗宝本,全经按照“行由第一,般若第二,疑问第三,定慧第四,坐禅第五,忏悔第六,机缘第七,顿渐第八,宣诏第九,付嘱第十”等十个章节编排。这个顺序基本上还是遵守了佛教著作编辑的规矩,以叙述相关因由的内容排在最前面,然后是思想和是修行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是人格的修养,最后是生命的解脱,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有血有肉的禅宗高僧一生活动的轨迹与形象。

历史上,《六祖坛经》本子达到几十种,传世者最早是唐代惠昕编辑的本子,最晚是百年前敦煌出土的本子。众多本子给本来就问题很多的这一名著带来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内容,就像前面谈到的惠能是否识字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定论。笔者认为,众多不同传本和版本的《六祖坛经》说明,这本著作在历史上曾经经过很多人的修改或增删,使之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被丰富与充实起来,直到今天还在引起我们争论。

一千多年前的《六祖坛经》是一部说不完的经典,也是现代学者们始终属意的作品。有学者认为,孔子是黄河文化的代表,老子是长江文化的代表,惠能是珠江文化的代表。近代新儒家代表钱穆将《六祖坛经》与《论语》《孟子》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必读经典之一。西方著名禅学家《禅之道》作者瓦茨氏(Alan Watts)认为,《六祖坛经》是“东方精神文学的最大杰作”。

虽然《六祖坛经》文字较为通俗,遣词造句不那么晦涩,表达思想较为直接,没有那么多绕弯,但是它毕竟是一本佛经,对现代人来说,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这主要表现在:一、语言表达方式时显陌生,有些古汉语的习惯用法不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与理解;二、专用术语不好理解,佛教有一套自己使用的专用词汇,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才能理解;三、使用的语言与文字,包括文章结构不太规范,有时甚至有自造文字出现;四、不同版本文字互有歧异,解读者看法互有差殊,有关人物生平需要考证等等。《六祖坛经》从出现到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对此做了研究与注疏,出版了多种注释本,其中不乏考证精良的名家之作,但也良莠不一,甚至有给读者带来困惑的粗制滥造的本子,因此学者不妨继续贡献新见。

冯焕珍教授整理与注疏,包括白话解读的《六祖坛经》,敝人以为是一部很好著述。此书优点在于:一、整理与写作目的明确。本书既是有益于广大传统文化教学研究者扩展知识的著作,同时也是有利于探索人生真谛者阅读感悟的读本。二、体例结构设计得当。全书设有原文、注释、大意、解读几部分内容,每个部分都有围绕原文的不同讲解,最终构成了与原文呼应的不同链条以及由之组成的整体。特别是此书的“大意”部分,为其它同类著作少有,因为这部分内容与作注疏不同,比较难于准确表达,很多专家都不去做这个工作,由此可以显示出作者的水平。三、文字通俗易懂。全书尽可能避免晦涩难懂的解释,又采用当代文章表达形式,充分照顾了这方面初学者者的阅读需求。四、解读时有高见。作者解读经义的最大特点是圆融,这体现在契理契机、禅教一味和禅法圆融三个方面,契理契机指《六祖坛经》既符合佛教根本宗旨又适应中国受众需要,禅教一味指禅宗思想与佛教经典相互一致,禅法圆融指祖师禅与分灯禅形式不同而内涵无别;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本书《前言》中全面梳理了禅宗的源流、介绍了六祖惠能的生平事迹与《六祖坛经》的思想、特点、价值、意义,充分体现了作者精湛的学术水平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中山大学冯焕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佛学研究者,几十年来一直措心佛教与禅宗学术,对禅宗的理论、修行及公案都有精深探究,善于将晦涩难懂的禅法变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冯教授对《六祖坛经》的研究,将精深义理以浅显的语言娓娓道来,学术性和普及性兼顾,既给读者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禅风,又不失禅宗的本来面目,确实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图片8.png

《六祖坛经》

ISBN:9787548854975

定价:66元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供稿:张丽霞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