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从不可能中创造胜利

郑渝川 | 2025-03-17
收藏

黄仁勋创办的英伟达,市值在2024年末已经达到3.5万亿美元,赶超了苹果和微软,成为了全球第一的公司。

这家公司创建于1993年,当初瞄准的是新兴的高端电子游戏图形处理市场,迎合的是人们所说的“疯狂玩家”,也就是为了游戏体验,喜欢不断追逐更新、更快捷的硬件而不惜掏出重金的玩家。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黄仁勋:英伟达之芯》,出自美国知名记者斯蒂芬·威特。这也是黄仁勋本人及其亲友、事业伙伴如此系统、完整接受记者采访的记录。

这本书相当激昂地叙述了黄仁勋创办英伟达,在看似不可能成功的领域持续发力,艰难度过至暗时刻后,逐渐赢得成功的上升-曲折交错的历程。

黄仁勋在10岁来到美国,此前曾生活在中国台湾,以及泰国。《黄仁勋:英伟达之芯》这本书谈到了初入美国的黄仁勋,在童年备受校园欺凌的往事,也感慨地谈到,在他大获成功后,已经宽容地淡忘了过去那段不堪经历。当然,黄仁勋当时的同学、好友回忆那段岁月时也都提到,他并不畏惧欺凌者,而且十分勤奋地从事学校安排的割草等实践课程任务。

黄仁勋作为华人,有着相当出色的乒乓球球技,这显然非常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刻板偏见,也就是华人尤其擅长这项运动。不过,黄仁勋不同于其他乒乓球练习者,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形成一种行动方式,也就是确定行动目标以后,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耐心地去打磨自己的基本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挫折感。

黄仁勋1980年入读俄勒冈州立大学,之后以相当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结识了他毕生的爱人洛丽·米尔斯,入职了AMD(超威半导体公司),之后加盟巨积公司(LSI Logic)。他恰逢20世纪的硅革命浪潮,与事业伙伴的合作,不断提升了对于客户需求和技术进化趋势的感应、适应、反应速度。

《黄仁勋:英伟达之芯》书中谈到,打工时代的黄仁勋,“回避纷争”,也就是尽量避免卷入公司八卦,“以身作则、勤奋工作”,“也不居功自傲”。他致力于提高自己解决一些棘手问题的能力。这段经历对于他个人的锤炼至关重要,如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黄仁勋每当表达要做什么时,就很可能做成,这在硅谷的产品经理中也是寥寥无几的。

而且,这一时代的黄仁勋就开始非常直率地处理人际关系——直言不讳,不在意对方是不是下不来台,对于持不同观点的人缺乏耐心。在后来的企业家生涯,他甚至将公开训斥犯错员工作为一种教育当事员工和其他人的专用方式,当然,他直接怒斥员工,却延续了东亚雇佣文化的长期雇佣特色,很多年后,有些先前离职的员工返回公司探访,会惊奇地发现这家公司留用了早期许多员工。这在技术行业是非常罕见的。

在创建英伟达的头几年,黄仁勋领导下的新公司可谓举步维艰。英伟达先期依托于世嘉,之后依赖微软,生存机会就是抢在其他制造商之前,以廉价的仿制芯片抢占市场。这个行业的竞争压力太大,而黄仁勋为了谋求公司的生存机会,采取了一个非常激进的方式,那就是借助仿真器,跳过昂贵的原型制造环节,直接依据数字草图进行大规模制造。

黄仁勋对于企业运营以及商业创新的主要理解,除了技术直觉,就主要来源于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比较好地阐述了何谓“颠覆式创新”,解释现有企业如何被初创竞争对手打败,又或者说,可以解释什么情景下,初创竞争对手足以撼动老牌的行业巨头。黄仁勋对克里斯坦森的一番话深深着迷,“在某些情况下,不听从客户的意见是正确的,投资低性能产品以获取较低的利润也是合理的,甚至追求小市场而非大市场也是明智之举”。本田就曾致力于向青少年销售低利润产品,而后者长大后的使用惯性延续到了对于本田其他产品的购买,通用汽车当初就忽视了这方面的市场,最终坐视对手做大。

黄仁勋不仅向他的团队推荐《创新者的窘境》,而且聘请克里斯坦森来作为自己的顾问。克里斯坦森解析了为何像太阳微系统公司和硅图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不愿投资于PC端视频游戏硬件——因为工作站的利润更高,而游戏硬件被认为利润率太低。《黄仁勋:英伟达之芯》书中指出,那些将PC端游戏市场拱手让给英伟达的工作站公司,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更好地渲染《雷神之锤》系列游戏的画面,黄仁勋决定将英伟达处理器的电路架构进行调整,使之能够同时处理多个问题。这无疑是一场豪赌。要知道,在当时,华尔街绝不期待英伟达或者说别的具有投资前景的企业进行跨度和深度如此之大的技术探索,黄仁勋在此之间不断逼退恶意收购者对于英伟达的觊觎,忍受华尔街以及硅谷同行的嘲弄,长期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样一个过程,曾经出现在乔布斯的身上,出现在马斯克的身上,甚至而言,更早以前的爱迪生等顶尖创业家、企业家都曾进行过这样的豪赌——我们从商业史、企业史读本中看到的当然多是书写者对胜者的膜拜和赞誉,但更多的豪赌者失败了,无论是利益还是名誉,都输得如此之惨。

黄仁勋赌赢了第一次,第二次,接下来在2012年,他发现神经网络在自己的并行计算平台上的训练速度越来越快,所以毅然押注这种共生关系。

这一冒险的企业策略最终大获成功,也使得黄仁勋的豪赌,真正被普遍地视为神来之举。这家公司在过去10年里,从销售200美元的游戏配件,发展到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超级计算设备。所有主流的人工智能应用,如Midjourney、ChatGPT、Copilot等,都是在英伟达的机器上开发出来的。

s35025322

书名:《黄仁勋:英伟达之芯》

作者:(美)斯蒂芬·威特

译者:周健工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