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的活动。当代社会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消费商品、享受生活成为大多数人们最主要的追求。今天的人们都要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即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深陷商品大量堆积、日常生活被各种商品消费活动纠缠不休的局面,鲍德里亚把这种受到“物的包围”的社会称为“消费社会”。张文富教授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为视角,在《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研究》(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版)这部著作中将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问题的考查建立在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之上,为学界进行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参照和研究路线。他深入地分析了消费主义这种文化或社会现象背后的复杂动因,系统地阐释了消费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领域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也论及了消费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影响。
一、消费主义概念的双重解读
消费主义是一种“后现代”生活方式。张文富教授对消费主义的典型特征与消费主义行为的界定标准作了清晰的梳理,通过对消费主义本质特征与适用条件的剖析,指出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异化”的“后现代”生活方式,是对合理消费、必要消费的反叛。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反传统、非理性的社会行为方式,其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符合“后现代”的特征。消费主义范畴内的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或生产所需,而是为了彰显消费者的社会地位、个人品味。消费不再是为了享用商品的自然属性或物理属性,消费行为的目的逐渐演变为享用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和满足自己这样那样的欲望。
消费主义是一种资本意识形态。消费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一种文化态度或价值观念。张文富教授指出,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以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为内在信条的价值哲学,其本质上是一种资本意识形态,是资本控制劳动的手段,是阿多诺和马尔库塞所讲的一种同化人于无形的“社会水泥”。当代垄断资本家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越来越柔性化,他们成功地把消费主义这种中世纪贵族的生活方式打造成“大众化”的生活方式,并论证这种生活方式的合理性。消费主义作为一种隐蔽的意识形态控制体系,创造了“消费爱国论”、“我买故我在”的消费哲学、“不消费就衰退”的消费动力论等观点。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切入的话,不难发现西方资产阶级及其理论代言人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称为消费社会,甚至把消费社会塑造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其实是一个意识形态话语陷阱。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义管窥
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心剂”。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其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原理诠释了消费主义文化与当代西方市场经济的相辅相成关系。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代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完美契合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不断扩张的需要。张文富教授指出,消费主义被称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空间修复战略的秘密武器”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心剂”,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缓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系统性紊乱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暂时延缓了资本主义的灭亡,起到了为当代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续命”的作用。
消费主义引起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生活消费化。张文富教授指出,政治生活消费化其实是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消费主义文化长期浸淫整个资本主义体系所导致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异化”现象。在当代西方国家,资本家将商业理念移植到政治领域。本来严肃的政治生活被资本所操纵,政治人物、政治新闻、政治活动越来越多地被商业化了,政治宣传活动演变为政治消费品的推销活动。例如英国王室的私生活被媒体津津乐道、前意大利总理的桃色新闻成为报纸电视的商业卖点、美国的电影明星和选美明星成为州长和副总统候选人,等等。民众在媒体诱导下逐渐开始以追求欲望满足的消费心理来参与政治生活,其身份从民主政治的参与者逐渐演变为政治消费者。这样一来,资本凭借其强大的渗透力对普通民众实现了精神殖民和思想控制。
消费主义引起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生活的消费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被简单化约为消费活动,与之相关所有东西都被资本商品化了。张文富教授认为,当资本逻辑进入文化生产领域,精神生活的物欲化和消费化便随之出现。文化生产工业化和文化生产消费化是资本逻辑在文化生产领域的体现,这种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以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为目的的。在文化工业模式里,文化被当作商品进行同质化、批量化进行生产,作为文化消费主体的人的个性与创造性也不知不觉走向程式化和标准化。这种资本主义文化生产机制使得文化艺术作品不再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特征,其原本的公益性和人文性逐渐被忽视。
三、消费主义关联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消费主义消解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张文富教授指出,消费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后现代文化被包装为时尚的、“大众化”的日常生活方式,它所到之处如排山倒海般地侵占人们的业余文化活动空间。由于消费主义窥探到了人类的动物性需求与虚荣心等弱点,因此便“因势利导”地通过物欲和享乐来腐蚀和俘获人心,消费主义通过将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论是物质或精神(教育、情感、信息、性等)都商品化,通过把消费打造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环节或决定性环节,来提升资本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消费主义通过“声色犬马”的缤纷世界将人类的的物质欲望极度放大,民众的精神世界也沦为资本意识形态的跑马场,“生产者社会”不得不让位于“消费者社会”,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劳动者历史主体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工人阶级在消费主义泥沼中被资产阶级同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职工持股、终生雇佣、职工参与决策等福利制度得以实施,工人的工资收入有所提高,其生存状况的改善很大程度上麻痹了工人阶级,使部分工人阶级误认为自己进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张文富教授指出,消费主义表面上为工人阶级提供了多样的消费选择,营造出一种社会地位提升的假象,然而这背后却是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隐蔽手段。消费主义只是资产阶级麻痹工人阶级的“糖衣炮弹”,并未改变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本质关系。
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大势。张文富教授指出,放任消费主义泛滥的资本主义体系过度透支了大自然的资源和能源,也透支了千百万民众的信心和耐心,其衰亡趋势不会因服用了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等治标不治本的药物而得到逆转。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在顽固地推动社会变革的发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趋向金融化、虚拟化、投机化,整个社会结构越来越失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日益凸显。随着西方国家各种危机的加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广大工人阶级受到了深刻的现实教育从而不断走向觉醒。工人阶级的奋斗将改变历史进程。资本主义走向全面崩溃是难以避免的客观趋势,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