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版的《道义与天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与当代塑造》一书,全面检视了中国古代,传统士人精神的基本内涵与价值体系。
士人是中国古代重要政治、社会力量。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士就是善于由一推及十,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春秋战国时期,士子渐趋成为独立的社会阶层。而当了汉代以后,士人更是成为拥有显著独立意识,自立自强,秉持精神价值追求的社会群体,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信念和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如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黑暗或混乱时期,士人主要致力于承担政治和社会批判的任务,而在天下大定,士人则承担社会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的重任。
言及士人精神的基本内涵,书作者援引部分学者的观点指出,一方面士人深植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文天祥、于谦等士人就诠释了这样的精神。另一方面,士人中总会涌现出重视名节与骨气的佼佼者,在仕途挫折与不顺情况下,毅然抽身,归隐于山林之间,放纵身心于自然,超脱世俗。概括起来,也就是“内圣外王”,即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而在社会活动中重视治国平天下。
所谓内圣、心灵修养,一方面就是要做到目不窥园的学习精神。尽管古代不同时期都存在大量文人以及官员固守圣人经典,但总体上,中华文明史上,文人、士人的学习传统还是非常浓郁的,鼓励思考,如书作者所说,“一切客体都可以作为认识对象”,做学问不仅是读圣贤书、读尽天下书,还要有所思考。而且,士人强调学习需要具有经世致用。
另一方面是“士志于道”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要立志道的追求、践履、维护和弘扬,以天下兴衰为己任。而这本身赋予了士人捍卫道的巨大道德勇气,以及面临艰难险阻迎难直上的行动动能。
外王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可以自然地推导出“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如书作者所谈到的,爱国情怀常常以忧患意识为依托,强调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士人个人以及群体总是驱动修行自己的学识和道德,这样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追求构成统一。
书作者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有浓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应当指出的是,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信念,以及由此概括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不能轻率地概括为愚昧的忠君思想。
北宋大儒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就是说,士人需要肩负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血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如书作者所言,这非常形象而凝练地概括了知识分子将爱国作为责任担当的使命。
外王也可以推导出“天下为公”的社会观念。士人参政,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概括而言,士人以道统自任,以秉持为国为民的天然使命,以钳制政统的身份角色参与政治生活,这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君臣之争——也就是说,君臣,皇权与士人很多情况下构成共生体,但在很多情况下,士人为了践行天下为公的信念,会不惜以牺牲精神提出诤言,希望遏制不当的政策。
书作者指出,近代以来,不少知识分子将中华民族在明清时代的落后归于传统文化的落后,斥责传统文人多是教条迷信,但必须指出的是,传统士人的政治责任与担当精神,哪怕在当代,哪怕在当今世界,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中华士人相较于其他很多国家古代的知识分子、识字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关注人本身,重视民生问题,强调民意的重要性,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如书作者所解析指出的,古代士人重民,首先体现在对民间社会的关怀上,进而提出要建构良性的君民关系,要求君王推行仁政,最后还始终重视富民、教民。
书中指出,传统士人精神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其价值在当代中国仍然能够持续存在和确证,就在于传统士人与当代知识分子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历史的辩证关系。传统士人精神本身也构成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其内蕴的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优良传统与品质,对于启迪当代人开展行动努力,“为当代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现代高科技文明时代的生活范式与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书作者还认为,古代士人精神对于应对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也不无裨益。
书名:《道义与天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与当代塑造》
作者:李梦云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