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烈夺岛战:对日反攻战果来之不易

郑渝川 | 2025-04-23
收藏

二战后期,美军迅速感受到两个战场上的敌人的本质区别。

1943年,在非洲突尼斯的德国军团投降的时候,盟军共俘虏德军官兵12万人。而在1944年,盟军解放法国的时候,又有20万德军被俘。

但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从来没有成建制的日本陆军投降。日本军官通常选择战死而不是投降,以自杀或率部发起自杀式冲锋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尽管战争结束末尾,确实出现过小股的日军士兵投降,但大多数还是在结局早已确定的情况下继续战斗。

1944-1945年,美军从新几内亚到菲律宾再到冲绳岛,每进一步都需要付出极其惨烈等待加。美军士兵不得不想尽办法将残存的日本兵,从洞穴、沟谷中的设防阵地中赶出,追踪着对手穿越热带丛林。美军士兵士气低下,疾病丛生,诸如疟疾等疾病的发病率甚至接近于100%,补给线漫长因而补给常常缺失,这也导致了整个战争中出现了最高的非作战伤亡率。

相比之下,盟军大军从诺曼底登陆后,虽然也面临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德军的凶猛反扑,但仍可以比较便利地获得各种补给。

事实上,1945年8月14日,日本决定向美国投降后,太平洋前线的美军军官和士兵普遍松了一口气,因为借此可以避免最终必然残酷的日本本土登陆战。而在两颗原子弹的轰炸威力面前,以及苏联出兵日本盘踞的中国东北的威慑下,日本战后对于美国的服从也足可令人放心。

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德怀特·E.斯坦福教席教授沃尔多·海因里希斯、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历史系教授马克·加利基奥合著的《死敌:太平洋战争:1944-1945》一书指出,战争的最后一年半中,日本殊死抵抗美军的反攻,极大地限制和削弱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战争能力,使得美军取得每一个战略成果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美军在战争后期的海战中完胜日本海军,但在各个大岛的争夺战中则顶多获得惨胜。

值得一提的是,沃尔多·海因里希斯二战期间作为步兵服役于美国陆军第86师,该师是二战时美国派往欧洲的最后两个师中的一个,也是第一支被部署到太平洋抵抗日本入侵的军队。沃尔多·海因里希斯在战后回归学术圈,成长为历史学家。

《死敌:太平洋战争:1944-1945》这本书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全书比较翔实地再现了1944年到1945年若干场惨烈的夺岛战役,记叙了从1944年春天的跳岛战役到1945年8月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的战争过程,借助史料和回忆录等资料,从美国陆海士兵的视角刻画了战争的惨烈画面,其间穿插美日两国各自政界、军界的权力斗争、政治博弈。这本书从战略决策和实施、战斗部署和展开、后勤保障的落实实现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出发,令人信服地展现了美军对日反攻直至取胜的艰难历程。

这本书的叙述可以很好地说明美国为何会在日本投降时允许其保留天皇体制,并在战后经历不长时间的民主改造后,就迅速重新武装日本,以期作为遏制中国和苏联的战略桥头堡。如1945年2-3月的硫磺岛战役,美日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损失。日军方面将硫磺岛战役作为本土防御的一次实验,将全岛都变成了一座堡垒。岛内甚至建成了深藏地下的运兵隧道,由此可以逃避美军的空中打击。日本在硫磺岛部署了高度密集的火力。美军登陆硫磺岛后,每进一寸都不可避免要付出牺牲。最终虽然取得胜利,但这场战役的进程通过影像新闻等方式传递到美国国内,引发巨大震动,很多军属致信五角大楼希望撤回自己正在服役的儿子。

这些意味着,二战临近结束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和军方承担着战争代价无法承受的政治负担。依照美国国内政治和社会传统中的孤立主义风格,如果罗斯福、杜鲁门的个人意志不是那么强韧,就有可能提早与日媾和,以牺牲中国主权权益等方式来提早获得妥协式和平。

这本书也清楚地记录了在日本大势已去,在美军接连发起激烈的攻击,不得已要失去对于菲律宾、新几内亚的占领时,对于当地民众以及盟军战俘的残暴杀戮。必须指出的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盛行着种族主义,美国为了增强士兵的作战意志,也鼓动士兵将日本兵视为“非人”对象,但各种种族主义行径其实仅仅是增加了美军作战时的火力强度。而自诩亚洲解放者的日本,却非常残暴地滥施暴力。比如书中提到,美军在菲律宾重创日军,日本即将失去占领的情况下,日军在菲律宾再现了南京大屠杀式的暴行:如书中所谈到的,日军搜捕当地女性灌进来,供士兵奸淫,而儿童则被日军士兵以比赛的方式杀死。

s35055225

书名:《死敌:太平洋战争:1944-1945》

作者:(美)沃尔多·海因里希斯、马克·加利基奥

译者:祁长保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