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作为文化现象进入人们的视野,标志性事件是2012年在全球爆火的《江南Style》。该歌曲以韩国首都首尔最富裕的江南区命名,拍摄了赛马马厩和摩托艇,但奢华场景之间也插入了破旧的高速公路,还有就是装点着迪斯科球的普通巴士,以及坐在马桶上的歌手本人。
《江南Style》以及同样进入全球视野的“韩流歌曲”,之所以得以吸引如此多的观众、效仿者、起舞者,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其的“非韩国性”。也就是说,这本身混合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如摇滚、爵士、雷鬼、非洲节拍。其音乐特色还在于,视频会以同步的舞蹈动作,这在美国的流行文化中不太常见,通常多见于印度宝莱坞等其他文化。
“韩流”的崛起伴随着对强烈的“非韩国性”,在韩国国内激发了强烈的争议。韩国的民族主义者会想到,韩流歌曲以及韩国女团本身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驻韩美军基地表演的团体。这种艺术传统和组织方式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蓬勃发展。
韩流在20世纪80年代迎来衰落。但在韩国摆脱军政府统治,建立起民主体制后,政府不仅延续了对工业产业的支持,而且还配置高度外向型的文化产业。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积累,“韩流”开始在21世纪初以来开花结果。
但不同于科技、工业产业的发展特点,文化潮流的全球化,如“韩流”的全球化,既来自于对于来自全球各地的音乐和艺术风格的杂糅,又同时成为全球各地视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和流媒体时代文化创意创新的策源力量。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500年前的阿兹特克。阿兹特克文明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毁,但在此之前,这个古老文明建立起显著迥异于旧大陆诸文明的特质。阿兹特克甚至建造了浮动城市特诺奇蒂特兰,构成几何学、工程学和想象力汇集的奇迹,构建了精心维持着平衡,又很容易被推翻的生态系统。
阿兹特克在覆亡前创造出大量记述自己文明成果的书籍,大多数书籍被西班牙殖民者烧毁,也有一些修道士设法留下了一些书籍,还通过采访年迈的目击者收集了帝国毁灭前阿兹特克人的生活,记述了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屠戮的经过。
阿兹特克的文明成果留存数量非常少,在后来受到历史学家、宗教学家、人类学家的重视,因为其中蕴藏着阿兹特克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对于其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假设、创造和毁灭的故事、他们的仪式和艺术的意义等。
在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的教士、探险家、历史文化学者合力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在欧洲殖民者收集到包括阿兹特克,以及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的碎片后,开始致力于破解其中的文明信息。英国殖民者从印度还带回了记载了婆罗门文字的阿育王石柱。当时的欧洲人傲慢地认为,自己是上帝选民,处于最优越、最高等的文明,所以以俯视的姿态来看待其他文明,但也正因为如此,就以科学分类的态度去设法还原世界其他大洲、地区的古代文明,企业、资本、国家都开始斥资建造博物馆。
美国哈佛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戏剧教授马丁·普克纳在其所著的《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一书中谈到,对于过去文献、文物的研究和博物馆的广泛出现,使得人们对于过去经验得以有更为深刻的检视认知。
也正是在这样的潮流下,欧洲和北美再一次兴起对于亚洲文化艺术的兴趣,尤其对于日本文化艺术的兴趣,以《神奈川冲浪里》为代表。当然,日本文化艺术本身并不是孤立、闭塞的产物,在黑船事件、明治维新以前的200多年里,日本虽然在政治和贸易上严厉管控对外交流,但海外商品和文化信息仍然悄然通过大量渠道涌入日本。《神奈川冲浪里》本身就借用了舶来的欧洲版画技术,日本画家以先前学来的中国传统绘画技术为蓝本,创作出艺术杰作。日本的文化艺术对于欧洲和北美19世纪后期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如书中所谈到的那样,亚洲艺术在20世纪初仍然对西方艺术产生着颠覆性影响,如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在俄罗斯观看了中国戏剧演员梅兰芳的演出后,非常认可中国戏曲,后续的作品创作风格上产生了极大变化。
书名:《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
作者:(美)马丁·普克纳
译者:黄峪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