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发展形成了全球产业链的水平分工结构,但也因此带来了产业链环节过多、运输距离过长,也会造成物流成本高、运输时间长,增加了全球产业链断裂的风险。
中美贸易摩擦等全球性突发事件,则进一步增大了上述风险。尤其是美国2025年4月推出对等关税威胁,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考虑到美国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欧洲很多高技术企业都建立了交叉性技术授权,美国官方在与诸国商谈关税时还引入了针对中国的额外限制要求,这意味着中国进口高技术产品、关键原料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管控限制,“卡脖子”现象将更为突出,中国出口的很多商品在美国以外的不少经济体还将被迫承担更高额进口关税。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典范等人所著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趋势对上海的影响及应对研究》一书指出,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全球出口管制加剧,美方主导的对华贸易限制将呈现出全球性特点,集中在对于中国形成竞争优势或领先优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先进材料等产业。
书作者梳理指出,在5G、人工智能、机器人、电动汽车、工业互联网等核心产业链“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的情况下,给中国尤其是上海正在推进的新基建带来了更大挑战。这些产业的终端消费市场容易在欧美国家内部实现,而在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各国都不会再倾向于全球产业链生产,只会加以收缩。这些产业链的核心芯片、连接器、软件与算法等环节,我国目前还严重依赖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
以上海市2023年进口产品数据细分情况为例,按照集中度标准,上海有35项“卡脖子”产品,依赖度较高的5种产品分别是光刻胶、航空器发射装置、生物制品提取物、高强度不锈钢、信号玻璃器。
书作者还指出,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创新发展,但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然而而今正处于多个关键产业的技术依存度降低、自主突破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获得重要的进口原料、设备和技术支持,会面临较为突出的困难。书作者举例指出,在2017年特朗普政府开始出台脱钩、断供等贸易限制政策后,对于我国尤其是上海市自主创新、自主突破造成不良影响,2022年上海市获得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仅有20项,比2009年减少了240项。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趋势对上海的影响及应对研究》这本书对上海对外贸易的规模和结构进行整体分析,讨论了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的进出口情况,从外贸角度对上海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进行了评估。
从整体数据来看,上海的进出口依存度从2004年到2023年出现了显著降低,但出口存在近岸化和多元化态势,重要机电产品对于美国、日本等国的出口依赖仍比较高。而上海的外贸进口中,高技术产品长期依赖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粮食、铁矿石的进口来源地也较为单一。
重点产业中,集成电路产业的出口目的地集中度较低,进口来源地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等地。生物医药产业进出口目的地较为集中,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地区,可替代性较差。人工智能产业则呈现出可喜的多元化态势,主要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较低。新能源汽车产品出口市场相对较多,但新能源汽车所需的汽车内胎、汽车电池进口来源地集中度较高。至于高端装备产业出口目的地集中度较低,进口来源地集中度相对较高,以激光加工机床、铁道固定装置为例,分别对日本、德国的进口占比均超过了50%。
这也意味着,上海需要进一步加快减轻对于主要进出口地的依赖,加快实现贸易多元化,供应链布局应当进一步合理化,避免大规模供应链中断所带来的伤害。
书中指出,上海及其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融入水平越来越深。从数据来看,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使得上海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后向参与度高于前向参与度,意味着上海更多使用国外中间品生产出口的最终产品。书中列举的上海市近年来确立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近年来也在不断加深,分工地位不断攀升。这些既意味着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城市、长三角最核心的枢纽城市、全球重要经济枢纽的上海,在全球分工中开始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可以通过价值链供应链分工获取更大的收益。
但另一方面也如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使得上海面临的贸易风险相较于国内其他地方变得更大。首先是上海中间品投入的高对外依赖度,生产风险在全球居于首位。其次,上海进口中间品的主要来源地相对稳定,集中在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以及德国和美国,这些均直接成为美国主动挑起的贸易摩擦而带来最直接影响的经济体。第三,集成电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的生产风险处于高位,电子信息的生产风险逐渐下降,高端装备与先进材料产业、生命健康与生物医药产业、时尚消费业的生产风险均呈现上升趋势。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趋势对上海的影响及应对研究》书中还重点分析了专利的国际技术依赖度和上海重点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从创新安全和国际技术反制角度分析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汽车领域,上海平均专利国外被引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30%下降到2020年的20%左右,被引国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韩国,难以形成技术反制措施,不利于上海应对国际政治紧急风险。而在集成电路产业,上海的平均专利国外被引率近年来有所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技术实力不断增强。在人工智能产业中,上海发明专利对外依赖度逐渐下降,国际影响力保持温和增长,但在关键算法、重要硬件等领域对外依赖度仍然较高。
书中就提升我国尤其是上海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出了一揽子建议。首先应当在安全可控原则下进一步降低外商投资的进入门槛,完善利用外资的保障措施,引导本国、本土企业走出去,在目的国产业链薄弱环节发力,通过补短方式赢得供应链合作机会。其次,应当更加主动地扮演国际供应链的稳定责任,吸引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和总部机构落户,进一步发展一带一路相关项目,借助东盟合作等框架强化东亚、东南亚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从而稳定跨国供应链的基本盘。第三,应当通过制度创新鼓励技术创新,强化产业立法与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的衔接。第四,出台产业链政策,推动重要产业、新兴产业的节点企业发展,鼓励、帮助企业突破规模经济壁垒、绝对成本壁垒、技术壁垒,鼓励企业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以更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方式替代财政补贴等传统产业政策手段。
书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趋势对上海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作者:余典范 等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