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垄断侵蚀经济活力

郑渝川 | 2021-12-15
收藏

根据经济学家周其仁的定义,垄断意味着单一的个人、组织或集团,排他性地控制某种经济资源、产品、技术或市场。垄断。这种排他性,可能出自资源的天赋特性,也可能出自专利、商业秘密,以及赢家通吃,或是成本特性构成的“自然垄断”;除此之外,还有以政策保护或非制度化的因素(如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形成的垄断。

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垄断都会受到法律的限制乃至禁止。反垄断政策的目的在于促进市场竞争。企业需要与已经进入相关市场的其他企业个体展开竞争,竞争则注定推动价格走低、产品保持在较高的品质水准之上,并且企业会向客户提供更多的售后服务,更为积极地开展广告营销。诸如汽车市场,竞争就不断推动车企投入高额经费展开开发研究,改善车型,降低排放,增加驾乘的安全性和舒适感——如果允许汽车市场出现巨头企业主导的秩序,呈现寡头垄断,汽车价格就会居高不下,客户服务也会变得十分恶劣。

出自专利、商业秘密,以及赢家通吃所导致的“自然垄断”,而今非常突出地呈现在美国、中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服务领域。这也是包括我国在内,相关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强化反垄断,要求相关企业不得采取限制竞争的方式,比如某在线音乐服务供应商就被要求不得与唱片公司签订专属供应条款,限制其他的在线音乐服务供应商为网友收听提供某些很受欢迎的歌手的音乐作品。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美国计量经济学会及美国经济学会前会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阿维纳什·迪克西特在为“牛津通识读本”丛书撰写的经济学普及读本《微观经济学》书中,在多个章节都谈到了垄断与反垄断的问题。阿维纳什·迪克西特指出,垄断、外部性、集体产品和不对称信息成本使得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同时出现。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时候,包括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媒体以及许多政府官员在内,都强调推动经济增长,要推动亲市场的政策纳入实施——但亲市场,与亲企业是两回事。亲市场的政策导向,近年来在我国的经济政策中展现十分明显,比如供给侧改革让要素实现最优配置,简政放权降低企业主体担负的行政成本以及时间成本。但必须警惕的是,在某些行业、产业领域,针对专门的企业进入市场,提高关税、配额以及其他贸易壁垒(以妨碍进口产品进入),等等,这些政策仅仅有利于现有企业,或者更直接来说,更有利于数量很少、从现有的行业秩序中获利的垄断企业。所以,学习和应用微观经济学,就要能够真正弄清导致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原因所在,分清亲市场与亲企业,致力于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推动创新。

消费者,生产者究竟是什么样的角色

微观经济学通常被界定为研究经济体系中消费者、企业等个体经济行为的学科,近年来,其知识边界被不断拓展,纳入了信息、激励、博弈、组织、产权、制度等涉及经济主体之间多样化互动的经济行为基本原理。微观经济学由此变得相对更为复杂,但掌握了上述原理,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完成经济决策(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角色),更好地理解看上去有悖于经济理性、交易机制的失灵行为。

《微观经济学》书中指出,市场需求的任何一种商品的数量都不仅仅简单取决于价格,还取决于其他因素。比如,要考虑到互补因素。举例来说,如果肉类的价格上涨,而烹制肉类的配菜、佐料价格没有上涨,会造成购买这些商品组合的数量减少。消费者不可能用价格保持不变的配菜、佐料来替代肉类。两类商品呈现出的就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这种情况下,哪怕配菜、佐料价格降价,不可能促进购买。

书中引出了需求曲线,指出经济学家、统计学家经常致力于根据数据,研究消费者需求与价格、收入以及其他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如果能有效考虑到价格以外的互补等相关因素,数据的参照意义还是值得肯定的。

接下来就是风险。作为消费者的人们,总是在尽可能规避风险。这样的损失规避很大程度上强化了风险规避,以至于影响了保险产品。而风险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的投资者的股市投资策略也完全不同,这也引出了对冲风险、多样化操盘来降低亏损风险的思路。书中介绍了行为经济学家阐发的许多重要观点,这些对于理解消费者的有限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再来说生产者。生产者总的来说必须致力于收回成本、实现盈利。比如,销售服装的企业(包括个体户,微商)都必须租用经营场所(商铺、仓库),保持库存,雇用员工,基本上没有人能够做到绝对意义上的“零库存”。这种情况下,上述成本都属于沉没成本。尤其是服装属于应季产品,销售旺季将过的情况下,必须致力于低价促销,很多时候不必考虑是否达到了盈利点。因为如果不能尽快将库存变现,过季产品就将彻底成为成本,哪怕是来年应季也难以正价甚至折价销售。这也可以理解包括许多大型的服装品牌企业,既要在商场开设正价销售门店,也要进军“奥特莱斯”(折扣商品集合商场)加紧打折销售。但这并不意味着服装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抬高定价,以虚假的高折扣来兜售(市场竞争限制了企业提价的操作空间)。而且,企业打折销售也必须注意到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如果高频打折,就可能再造消费者对公司品牌的锚定,将该品牌视为低价打折品,反而降低了购买意愿。

以上这些都意味着微观经济学有关生产者的研究,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性。书中谈到了供给曲线、定价策略、供应链、企业组织等可变因素。只有很好地理解这些因素,灵活运用,才可能对于企业市场活动进行一个相对深入而准确的理解判断。

市场与道德,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颇有意思的概念,那就是帕累托最优,也被称为帕累托效率。也就是某个结果具有最佳的经济效率,对其的任何改变都可能伤害到其他人。但必须注意的是,市场效率并不应该是冰冷、呆板的,也不能成为判断经济结果的唯一标准甚至首要标准。阿维纳什·迪克西特在书中强调指出,市场效率必须兼顾道德结果的实现。比如,某个工厂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带来可观的股市红利,但要以污染小部分的土地、空气以及少数村民的生存安全为代价,这样的所谓效率也是不可取的。

当然,市场自身确实会致力于向均衡发展。在价格过高、供给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清仓销售,还会降价。但这只是一般原理,正如我们所经常通过新闻看到的,在一些特定的市场,比如房地产领域,哪怕出现供给过剩,对价格的反应会滞后,有时还会呈现人为的阻挠。一些地方出台政策,禁止房地产企业降价销售,美其名曰保障购房者的财产利益,这其实是对市场均衡的不当干预。

这就再度引出了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的话题。书中举例指出,美国的医疗服务就是两种失灵叠加的结果。患者在自己的区域内几乎不能获得任何有竞争性的选择,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在紧急情况下做出合理的选择。这就是美国的医疗服务成本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原因。


书名:《微观经济学》(牛津通识读本)

作者:(印)阿维纳什·迪克西特

译者:陆赟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8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