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创新的源泉:追循创新公司的足迹》
作者:(美)埃里克·冯·希普尔
译者:柳卸林 等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2年1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埃里克·冯·希普尔所著的《创新的源泉:追循创新公司的足迹》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88年。这本书基于翔实的实证研究揭示指出,大量的创新事实上是由领先用户率先做出的。
工业产品、信息技术产品的推出,最初都是为了满足最广泛的需求。当个别用户遇到了其他用户所没有的问题时,就只能设法进行调整修改,来解决问题——我们今天能够很自然地理解这样的观点,这是因为而今从工业产品到信息技术产品,大多建构于共有、统一或主流的标准、平台、云,所以用户进行产品修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完全合理的。而且,今天的企业通常能够更快地跨越产品、行业界限,跨界搭建价值链,也就是说,在某个产品或服务领域,很可能完全是不挣钱的,维持产品或服务的推出,其目的在于吸纳少数但足够的付费用户,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取能够支撑其他类型产品或服务的数据。
埃里克·冯·希普尔的观点,后来被总结为用户创新等很多概念。在当时,他的观点的提出,带来了很大影响。这很好地为用户创新的具体行为正名,激励了这类创新,也使之更好地获得了资本等市场机构的认可,从而助推了计算机-互联网革命。
传统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均认为,技术创新主要由生产商完成。按照传统观点,发挥着企业家精神的无疑主要是生产商,其捕捉或觉察到市场对新产品需求后,再进行产品开发,继而将产品推向市场。这种观点确实可以比较好地解释17-19世纪两次工业革命的许多技术成果的得出,但在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逐渐复杂化,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环节都涌现出了创新的主体。正如埃里克·冯·希普尔所指出的那样,用户、供应商成为技术创新者,在经济逻辑上是完全能够自洽的。
之所以不能拘泥于教条,不将创新主体局限于生产商,是因为创新动力跟创新的(预期和实际)收益更为相关。书中以实证研究证明,如科学仪器为代表的产品通过用户创新,可以不断实现累积性创新——甚至而言,核磁共振设备的重大改进性创新,也是由用户驱动做出的。数据显示,在埃里克·冯·希普尔进行观测的20世纪80年代,用户开发驱动创新的比例超过了60%。
用户创新后,能比其他任何类型的创新者都能更好地以商业秘密的方式保护工艺创新和工艺设备创新。书中解释说,只有用户才能做到(暂时)隐藏创新,从中获取创新租金。而对于生产商等其他创新者而言,必须将创新卖出去,或者说劝导客户接受创新后才能获得相应的租金。不仅如此,用户创新由于可以直接带动自身生产,也避免了创新布被市场接纳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