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Web 3.0: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2-10-24
收藏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互联网,仍归于Web 2.0,其特征是用户可读而且可写,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如微信、头条、微博、抖音等平台创造和传播自己的内容,与其他用户交流互动。但用户的线上活动仍然高度依赖于特定的互联网平台,遵循互联网平台制定的规则,用户缺乏自主权。

新出版的《Web 3.0:下一代互联网的变革与挑战》一书分析指出,在现有的Web 2.0时代,用户对数字身份缺乏自主权。也就是说用户通过填报个人信息,与不同互联网平台企业建立账户联系,需要管理诸多账号和密码。有些时候,平台裁定用户使用违规,对此用户很难获得申辩、救济的权利。

并且,用户对个人数据缺乏自主权。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的运营监管,但相较于大型平台,用户仍然显得非常弱势,只能同意个人数据被采集甚至过度采集。对应来看,我国监管部门为了便于公共管理和服务,采集公民数据遵循着更为严格的程序,且相当审慎。大量的用户数据集中于互联网平台,中外都曾曝出用户信息、隐私泄露的事件。最近几年,国家主管部门先后对多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出了高额罚单,其理由正是这些企业滥用技术优势以及数据地位的相对优势,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和使用数据,还逃避法律约束。

此外,Web 2.0时代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还在于,用户在算法面前缺乏自主权。借助算法,企业可以进行独特的客户洞察,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但这一优势也被很多企业滥用,“大数据杀熟”现象突出,老客户需要付出比新客户更高的价格,还有平台滥用人性弱点,过度激励、劝服、诱导消费,向老年客户、青少年客户推荐带来更多潜在商业利益的产品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还有平台反复推送低级庸俗的内容,或者耸人听闻的“标题党”。

《Web 3.0:下一代互联网的变革与挑战》书中指出,Web 3.0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拥有自主权,会赋予用户自主管理身份,用户就无须在互联网平台创建身份,而是可以在各平台上应用通用的数字身份。Web 3.0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构建分布式公钥基础设施和可信分布式数字身份管理系统,能够更加有效地保障用户隐私信息,用户能够更加自主地决定将身份信息与谁共享以及作何用途。“数据主体的知情用户权、访问权、拒绝权、可携权、删除权、更正权、持续控制权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换言之,用户自此将获得与互联网平台的平等地位,拥有自己的数字身份。而且,由于数字身份的高度严密性、防篡改性和唯一指向性,这就是互联网观察家多年来一直在呼吁的“后台实名制”,只不过这个后台将不再是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后台——再加上用户行为全程受监测,算法可审计,这就保障了用户在网上的消费等过程获得更高的保护,同时使得用户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Web 3.0的更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分布式账户技术为数字资产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权益证明,加上射频识别标签技术、传感器、二维码等数据识别传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这就构建起初级层次的物联网,使得合法资产、合法交易获得了全方位的保护。

《Web 3.0:下一代互联网的变革与挑战》这本书指出,Web 3.0将重构现有互联网经济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大幅重构现有的互联网生态系统,破解当前Web 2.0存在的垄断、隐私保护缺失、算法作恶等问题,让互联网更加开放、普惠和安全。

首先,应加快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标准建设。依照书中观点,当前亟待加快高质量的分布式基础设施布局,积极推动开发工具、技术标准、商业模式、分布式身份管理等技术要素与基础设施的完善发展,加大芯片、密码学、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和学科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布局,从而为我国在Web 3.0时代实现领跑,建成权属清晰、职责明确、安全可控、高效可用的新型数据基础设施。

其次,调整监管,鼓励创新,搭建适应Web 3.0的法律新框架。迎接Web 3.0时代,应积极加快新型的可编程金融和可编程经济的创新试点,积极调整监管重点、工具、手段、规制体系。书中建议认为,应探索构建以用户为切入点、以建设点为核心、以智能合约为重点的新型监管框架,积极推动规则制定,切实维护国家数字主权,避免分布式网络沦为暗网、非法交易和洗钱的“天堂”。书中还专门提到,金融科技可能带来跨境监管套利和风险传染等风险,Web 3.0在增大社会应用、金融发展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扩大相关风险,因而应尽早针对相应的技术风险和社会风险,建立起前瞻性的研发流程管理、行为审计体系。

第三,积极培养适应Web 3.0开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还缺乏综合应用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新兴的“通证工程”学科的人才。Web 3.0的各种应用项目需要利用去中心化的机制来实现中心化平台的功能,以及非常复杂的基于通证的系统来实现。加快这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Web 3.0:下一代互联网的变革与挑战》

书名:《Web 3.0:下一代互联网的变革与挑战》

作者:姚前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2年9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